2020.03.16 06:03 臺北時間

【瘟疫心理學(上)】搶口罩可理解 為什麼全世界也搶衛生紙?

mm-logo
文化
每逢災變,衛生紙常是民眾搶購囤積的商品之一。(東方IC)
每逢災變,衛生紙常是民眾搶購囤積的商品之一。(東方IC)
全世界的人為什麼都在搶買衛生紙?是因為疫情爆發,真的需要很多衛生紙?還是對無形的病毒感到束手無策,只好借助於購買行為,稍稍撫慰躁動的心?
澳洲媒體The Conversation和英國報紙The Guardian採訪了各領域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剖析瘟疫下的群眾心理。
「廁紙象徵人的『掌控力』,我們用它來做清潔,處理有些難以啟齒的人體排泄功能善後...當疫情爆發時,人們害怕失去掌控生活的能力,因此搶購衛生紙,希望能維持基本的衛生清潔,」昆士蘭科技大學公衛學院的Niki Edwards教授分析。
相較於台灣,歐美國家暴買潮似乎多集中在如廁後專用的捲筒衛生紙,台灣人慣用的抽取式衛生紙和面紙,在歐美超市的貨架上多數供貨無礙,與廁紙的空蕩蕩貨架形成鮮明對比,也反映出微妙群眾心理。
除了勉力維持些許掌控能力,Edwards教授認為此刻民眾的心理和行為,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媒體影響。他呼籲媒體固然有責任傳播真相,但應避免做煽動性的報導,引發群眾歇斯底里。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新加坡分校的組織行為學教授Andy Yap也認為媒體必須自我克制,他舉例不久前有消息指稱武漢是全球衛生紙的製造重鎮,結果立刻引發民眾恐慌搶購,在香港甚至有人持槍搶劫運送衛生紙的卡車。
「拜託,衛生紙並非在武漢生產的好嗎?」Yap教授無奈地表示。
「當媒體上播出人潮搶購和貨架空空如也的影像和畫面,會讓這些事物更為突出和更顯急迫,深印在人們的腦海中,這造成了一種同溫層效應,導致更多人跟隨搶購,」Yap教授分析。
不過,每逢災難,民眾不買別的,光挑衛生紙囤貨,背後的考量亦不乏務實的一面。墨爾本大學災害應變學者Brian Cook和紐卡索大學商學院教授David Savage認為,由於衛生紙占空間,一般家庭都是等到快用完,才會出門補充衛生紙,這一點,再加上衛生紙不會腐壞,可以長久儲放的特性,因而形成了災難臨頭時,人們總是直覺地搶購衛生紙來囤積的現象。
「買廁紙也是相對不花錢的防災舉措之一,我們都希望感覺自己在危機來臨時『至少做了些什麼』,」Cook教授表示。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衛生紙搶購潮每每掀起熱議,也有可能僅僅是因為廁紙和面紙的體積大,容易引起注意罷了。中央昆士蘭大學醫學系教授Alex Russell就認為,其實疫情爆發後,包括口罩、酒精、罐頭、乾糧等都有搶購現象,衛生紙只是民眾儲備的許多物資之一,但由於衛生紙商品占據明顯區塊,缺貨時也更為醒目,才引發話題。
資料來源:The Conversation, The Guardian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3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