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盧律銘聽完原聲帶再去看電影,他會專注於配樂原來是放在這段影像?或是分析這部電影如何搭配配樂、與對白的前後比例,也會和混音師討論最近看了什麼電影。像是去年奪下最佳原創電影配樂的《小丑》,就帶給他混音技巧上新的啟發。
「《小丑》最吸引人的是它聲音處理得非常好,即使大提琴擺的位置非常前面,壓在觀眾耳朵的旁邊,你也不會覺得奇怪,取得了很微妙的平衡狀態。隨著劇情發展,聲音之間的比例調配、角色互換,都讓我學到滿多的。」
盧律銘解釋,混音時會決定樂器的音量、擺在什麼位置,但真正觀眾進到戲院聽到的,則是經過聲音處理的最終版本。「匯入對白檔案之後,sound mixer、sound designer和導演、音樂三方會再做一次討論,音樂壓很前面或是退到很後面,會有什麼不同效果?這時會有一些新的調動,有時候這些變動會很有趣,就像是一次新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