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三星集團從電子業霸主,擴展事業版圖到生技醫療,2011年三星生物進入CDMO的時機點剛好,2012年三星生物更將品牌與代工分家,以成為國際藥廠生物製劑的代工主要大廠為目標。
2016年,三星生物接獲大廠的生物相似藥訂單,包括默克(Merk)等,更借力與美國大廠Biogen合資公司,產能也從原本量產3公升,一路到今年初總產能已達36.4萬公升,目標2至3年後將擴增至62萬公升,三星生物逐步將CDMO產能規模和生物相似藥的品牌建立起來,目前已有5個生物相似藥順利上市,6個生物相似藥正在臨床,儼然已是國際中型規模的CDMO廠。
相較於南韓三星生物在這場疫苗代工競賽中勝出,後進的台廠還有什麼優勢?「其實,從國際疫苗大廠尋求代工趨勢可看出,原廠並非只找一家大的CDMO廠,這就是台灣CDMO廠的機會!」永昕生技總經理陳佩君說道。
陳佩君認為,疫苗和生物製劑的差別在於量,疫苗的需求量非常大,目前CDMO台廠中,永昕和台康的產能規模相當,是最有機會爭取國際疫苗代工的公司,因為疫苗代工需要原廠技轉,轉移需要至少6個月時間,歐美和亞洲各找1、2家能包下所有產能的代工廠,就不須找10幾20家小廠做十幾次技轉。
除產能外,疫苗的技術進入門檻也是關鍵之一。陳建榮認為,mRNA技術方面,亞洲廠商仍難與歐美相比。即使近日三星生物獲得莫德納疫苗代工大單,也僅是後端充填的部分;Novavax與國產的高端、聯亞同屬次單位蛋白疫苗,Novavax預計今年第三季申請美國緊急使用授權,台廠有機會爭取到代工訂單。
疫苗代工成了台灣CDMO業者進軍國際市場的的跳板,但台灣CDMO業者除了搶食疫苗代工大餅外,在製藥代工領域又有什麼挑戰呢?
富蘭克林華美全球醫療保健基金前經理人廖昌亮表示,藥品和消費品生命週期不同,藥品更重視對人體的安全性,製造相關的法規更嚴謹。他舉例說明,廠商對國際法規是否熟悉,以及能否取得他國主管機關的認證,更是取得訂單的關鍵。
廖昌亮認為,台灣並非沒有能力和技術,而是難在產能的擴大、良率以及相關高階研發人材、寶貴經驗,甚至是產業聚落。他舉例說明,生物藥的原子結構與生產方式比化學藥更複雜,實驗室規格到放量生產,生物分子的結構放大量產技術有一定難度,需要專業高階人材經驗的積累,因此,每一次擴產或放量生產,都需要一定時間的學習曲線。
廖昌亮指出,近年CDMO需求快速成長,但供給跟不上需求,台灣雖具備技術和品質優勢,但國內CDMO產業尚未出現指標性藥廠,產業聚落尚未成形,更不用提與國際大藥廠的競爭,台廠想要打國際賽,恐需借力使力。
永昕總經理陳佩君也呼籲,台灣可借鏡CDMO新興國家—南韓、印度和泰國的發展,除印度,南韓和泰國皆為政府當領頭羊,由政府帶著企業在國際上爭取訂單、收穫頗豐,例如南韓這次接下莫德納mRNA訂單,南韓總統文在寅也有出面居中當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