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智言認為,「雖然每個階段碰到不同一批人,就要從頭講一遍,但這些人給我不同的回饋、不同的困難,要重新選擇,其中有堅持、妥協、互相配合或無法配合之處,最後成為集體創作。」
至於動畫執行團隊,同樣面臨各種挑戰。材質指導黃柏寧以主角塑膠袋「阿袋」為例,「導演說這個塑膠袋要有情緒,但它沒眼睛、嘴巴、怎麼有情緒?」這時就要想,如何讓塑膠袋伸縮、或透過一些動態,呈現難過、高興等各種樣子。初期不太知道塑膠袋飛起來或靜置的樣子,還會拿電風扇實地吹,觀察變化,調整軟硬度。
片中千百個塑膠袋集結如熱氣球般拖著主人翁小樹起飛的壯觀場面,更是超級困難的重頭戲。易智言說明,從人物到大批塑膠袋鼓脹充氣、起飛、飄飛的方式,牽涉到各個環節,「哪個袋子下墜?飄起?風怎麼吹?如何因為風與吸力產生變形?怎樣才能看來像是一體又有互動?」
由於這些想像出的場景在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也沒有範例可以參考,所以要一直實驗各種可能,又得根基於一些真實的情境。其中塑膠袋在空中的視覺質感,參考水母;最後如巨型氣球的樣態,則參考烏賊類軟體動物的懸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