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6 05:58 臺北時間

【全文】公投宣示打造新經濟奇蹟 蔡蘇體制再確立備戰2022

mm-logo
時事
蔡英文在公投後呼籲黨團全力支持蘇內閣團隊,被解讀是替蔡蘇體制延續定調、消弭內閣改組雜音。
蔡英文在公投後呼籲黨團全力支持蘇內閣團隊,被解讀是替蔡蘇體制延續定調、消弭內閣改組雜音。
公投結果出爐,重啟核四、反萊豬進口、公投綁大選、珍愛藻礁(三接遷離)等四案不同意票均高於同意票,且同意票未跨過門檻,四案全數不通過。公投結果形同對蔡政府的施政方向「再確認」,鞏固台灣接軌國際、能源轉型等方向;蔡蘇體制延續,中生代接班可能等到2022年底啟動。
一名內閣重要官員分析,四案不同意票都超過同意票,等於賦予民進黨更大的政治能量及最佳時機去推動制度改革,因此區域劃分、憲改議題可望順水推舟接續啟動。黨內更認為,獲民意再度背書的蔡政府,將全力推動經濟發展,為台灣打造新經濟奇蹟。
民進黨力拚將公投當大選打,催出基本盤支持「四個不同意」。
台灣首次單獨舉行的公民投票18日落幕,四案不僅都未達到公投通過門檻,且不同意票均高於同意票,民進黨以總統大選規格,逆勢守住這場相當於期中選舉的大戰,順利拆彈,黨內普遍認為,象徵綠營權力核心的蔡蘇體制,可望延續到明年底縣市長選舉,不會有任何動搖。

接班與改組 二危機暫解

本刊觀察,選後民進黨內未見歡慶氣氛,多的是「鬆了一口氣」的如釋重負。一位執政團隊成員說,公投題目都是對民進黨既定政策提出複決,因此「公投結果出爐,一切只是回歸原狀。」
不過,就民進黨政治生態而言,這次公投結果除了鞏固執政的正當性,更順勢化解黨內原本山雨欲來的接班及內閣改組危機。黨內重要幕僚直言,蔡蘇體制穩固,也避免黨內可能接班人選的角力檯面化,不致讓蔡英文提前跛腳。
公投結果鞏固民進黨執政的正當性,使蔡英文不至於提前跛腳。
「總統希望執政黨黨團,能全力支持蘇貞昌院長所領導的行政團隊。」投票前,民進黨內派系蠢蠢欲動,私下將公投案視為蘇貞昌的閣揆保衛戰,但公投結果超乎預期,蔡總統在公投隔天上午隨即召開官邸會議,邀集中央、地方執政幹部與派系要角,討論國內外經濟局勢,同時啟動2022選舉準備。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在會後傳達上述發言,被黨內視為府方定調「蔡蘇體制」將持續穩步前行。
黨政人士指出,公投一役逆轉勝,選前主張不提對案的蘇貞昌,一度飽受黨內質疑他所主導的「反向宣傳」策略是否得當,但從結果論來看,已足以讓各派系放話換閣揆的聲音沉寂下來,儘管蘇的強勢風格恐難改變,但對蔡總統而言,蘇內閣強勢的執行力,確實有助蔡繼續維持過半聲望,若換成其他中生代接手,恐怕沒有人壓得住陣腳,黨內對蘇貞昌的雜音稍減,也是民進黨團隊趁勢推動重大議題的好時機。
74歲的行政院長蘇貞昌帶頭「衝衝衝」全台,率行政團隊賣力替公投宣講。
府院高層並說,公投後蘇內閣團隊的陣容大致上不會有太大變動,一是多數閣員都已有合作默契,二是重要成員在這次公投都立了大功,「找不到大幅調整隊形的理由」;不過,因應明年底縣市長選舉,若有政務官投入選舉,屆時仍有小幅微調的可能。

蘇駁謀大位 不癢也不想

公投前黨內對蘇貞昌未來的動向有不少揣測,公投立了大功,也導致黨內對「蘇有意更上層樓選總統」的傳言不斷。對此,多名蘇系幕僚接受本刊採訪皆駁斥說「完全不是事實」,蘇私下也以「不會癢,也不會想」聊表心境。幕僚並直言,若蘇想選舉,大可在內閣、國營事業人事安插自己人馬,甚至以此作為與黨內各派系交好的籌碼,但蘇反而因為大量啟用公務體系文官,得罪各派系。
黨政人士觀察蔡、蘇2人近一年多來的互動指出,總統與院長經常在每週三例行黨政高層會議前,有默契地提早進行一對一討論,甚至輪流扮演黑白臉角色,說服其他派系要角,即可看出兩人確實合作無間。
該人士說,蔡、蘇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都沒有更上一層樓的政治壓力及想像,蘇貞昌橫跨蔡2個總統任期,已確定是民進黨執政任期最久的閣揆,剩下的就是2人的歷史定位,在沒有相互競逐權力及地位的基礎下,說他們是相依為命的政治伙伴並不為過,「2個人都攀到政治頂峰了,剩下的就是如何留下漂亮的句點。」
政府召喚企業投資台灣,公投牽涉的能源與國際經貿問題也備受矚目。圖為台積電興建中的南科新廠房。

大新竹升格 黨內掀風波

蔡英文在公投後,隨即啟動下一階段政治議程討論,除了1月9日即將面臨的中二選區補選與台北市萬華區立委罷免投票外,各界也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地方制度法》修正。總統府雖表示,參與官邸會議者,對新竹縣市合併升格有高度共識,然而本刊掌握,黨團各派系對修法有不同意見,甚至有派系人士私下批評,執政團隊力推大新竹升格,簡直就是「橫柴舉入灶」,全黨才剛團結度過公投難關,外患稍解,黨內卻馬上就要掀起新一陣風波。
據了解,參與總統官邸會議的英系立委陳明文私下對旁人透露,正如總統府所說,大家當然都對新竹縣市合併有共識,因為此事與非新竹在地人無關,自然沒人會反對;但若說到要修《地制法》,不該只聚焦大新竹,需要用整體角度來談國土規劃。
《地方制度法》修法,將是1月底前綠營立院黨團的一大挑戰。
雖然被點名可以合併升格的縣市很多,但執政高層透露,目前較有可能適用修法升格的對象包括大新竹,以及人口本就已達門檻的彰化。
黨內歧見仍在,修法時程卻很趕。黨團人士表示,立法院本會期12月底就要結束,如要趕在臨時會通過,還需預留一個月的協商冷凍期,加上臨時會必須處理總預算和國防特別預算,可預見在野黨必定會推出案海戰術,執政高層能否有時間說服黨團在農曆年前通過《地制法》修法,將是一大挑戰。

憂北三縣市 擬打團隊戰

這次公投結果也被視為2022大選的「微指標」。黨內資深操盤幕僚坦言,在藍綠高度政黨對決下,公投結果應看作是藍綠2大黨的基本盤動員能力,儘管公投四案不同意票皆大於同意票,不過若從細部來看,靠的是「南票北補」,高雄、台南均獲得超高的不同意票,其中台南市不同意票得票率全國最高,達63%,高雄市則開出全國最多的不同意票,黃偉哲、陳其邁2位市長都達成投票前立下的軍令狀目標,成功為綠營彌補了北、東台灣的同意票差距。
民進黨「南票北補」策略成功,南部縣市開出大幅領先的不同意票,是公投成敗關鍵因素。(翻攝潘孟安臉書)
另一方面,綠營北部執政的桃園、基隆、新竹3縣市,票開得不盡理想,難免影響「北3諸侯」鄭文燦、林右昌、林智堅的政治聲勢,並引發黨內焦慮,深怕會衝擊明年底北部縣市長選情。
操盤幕僚分析,黨內對北部3縣市的焦慮,來自於大家都想找到「下一個鄭文燦、林右昌或林智堅」,但地方選舉與公投不同,除了政黨支持度與基本盤之外,很大關鍵仍在「推出什麼人選」及「對手是誰」。畢竟鄭文燦、林右昌、林智堅也是執政了6、7年才成為一方之霸,因此,只要推出比對手更好的人選,民進黨仍大有可為,而且公投距離縣市長選舉至少還有2成以上的投票率差距,「沒有這麼悲觀。」
民進黨北部執政的3縣市—桃園、新竹、基隆,公投結果都不盡理想,黨內視之為2022選舉「微指標」。
此外,藍營執政的宜蘭、彰化、雲林、嘉義市等4縣市,四案的不同意票都高過同意票;同樣是藍營執政的台中,也有3案不同意票多於同意票,代表綠營在這幾個縣市仍有一定實力,只要提名策略正確,皆有一搏「藍天變綠地」的機會。
派系人士也強調,正因為可預見2022北台灣選情不容樂觀,各系統在盤點提名人選時,都考慮要打團體戰;希望屆時北北桃竹縣市長候選人一字排開,可以整齊又帶來新氣象,截長補短互相拉抬,擘劃共同願景、營造整體氣勢;而幾位可能人選,也在各縣市間被「擺來擺去」,就是希望找到最好的戰鬥陣容。
2018年民進黨地方選舉慘敗,黨內陰影猶深;雖然敗因眾多,但黨內將原因之一歸咎於部分縣市首長未做好做滿,時任台南市長的賴清德、高雄市長陳菊,都提前北上擔任中央要職。本刊掌握,為了不讓接班失敗的「落跑魔咒」重演,面對明年選戰,執政高層不敢輕忽,已經定調中生代接班需待2022年選後再啟動,讓任期將屆的鄭文燦、林右昌、林智堅、潘孟安好好完成接棒,再討論他們的下一步,屆時也可能連動內閣改組。

基本盤助勝 需修補收尾

公投過後,政治議題接續鋪排而來,但收尾工作仍有待完成。多位黨政人士不約而同向本刊指出,這次公投的低投票率顯示,儘管民進黨賣力說明,還是沒能打動中間選民跟年輕人,最後靠基本盤才得勝。雖然蔡英文、蘇貞昌在1218當晚,都不忘感謝公投過程中,與政府溝通對話的公民團體,但一位黨務人士指出,公投過後,以蔡英文為首的黨政高層,應該以實際行動做好社會修補,與那些穿針引線、幫忙溝通的團體坐下來好好談談,聽聽大家在乎的議題,看能在什麼事情多做努力,維持橋梁跟平台。
公投隔天,蔡英文隨即在總統官邸召開會議,談論公投後的國家發展。(翻攝民視新聞)
該人士表示,特別是在藻礁、萊豬兩項議題,有不少團體冒著被退捐款的的風險咬牙表態「不同意」,或有些團體面對藍綠雙方夾擊,不想捲入激化的政治操作,忍著不公開支持「同意」,這些都讓政黨與公民社會產生斷裂。若民進黨政府因為這次嘗了甜頭,未來再碰上爭議,就想複製這次公投經驗,靠召喚基本盤支持者的焦慮感,來輾壓公民社會的不同意見,恐怕會使裂痕加深。
黨內認為,公投驚險過關,未來須好好坐下來與公民社會修補關係。圖為今年4月蔡英文在總統府聽取環團意見。(總統府提供)
位於桃園大潭外海的三接遷離公投被否定,蘇貞昌強調政府會更努力溝通,消除民眾疑慮。圖為大潭藻礁。
他強調,公共溝通仍是執政的根本基礎,況且放眼未來,民進黨可能的總統接班人選,都不像蔡英文能涵括那麼多中間選民,若與公民團體的關係沒能縫合,恐使綠營萎縮回到基本盤,不利於長期執政,這才是公投過後最該面對的問題。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1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