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地緣政治、通膨與疫情,我們規劃相關政策及計畫來應對,鴻海今年會持續全球化布局,包括墨西哥、東南亞與南亞都有新布局,來應對可能的變化。」大年初十(2月10日),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率領總財務長黃秋蓮等一級主管,在土城總部舉行開工團拜後,大談海外新布局。
「印度的市場有目共睹,這個市場起來也是指日可待,集團未來會加速投資。」去年底,鴻海公告增資印度子公司3.5億美元(約新台幣97億元),外界預估將擴充印度廠產能,為大客戶蘋果生產最新的iPhone手機。
鴻海電動車 進攻印尼泰國
不僅印度,農曆年前,鴻海也先後宣布印尼與泰國的投資計畫,1月底與印尼投資部、印尼電池公司(IBC)、Indika能源公司及台灣電動車龍頭Gogoro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在印尼投資電池與電動車產業鏈,印尼投資部長Bahlil Lahadalia對外表示,投資金額上看80億元。
「我們是其中一部分。」劉揚偉大方承認,他更透露:「我們與泰國PTT集團合作的電動車工廠,將在今年動工,最快2024年上半年投入量產。」從印度、印尼、泰國到越南,一連串南向大擴廠,已成為鴻海集團的重中之重。「泰國是亞洲最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之一,印尼也有2.7億人口,二國都想切入電動車產業,正是鴻海的機會。」鴻海主管不諱言地說。
本刊調查,不只電子代工龍頭鴻海南向投資動作大,包括和碩、廣達、緯創、仁寶在內的電子五哥,前進東南亞與印度布局的腳步也不停歇。經濟部投審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台商對新加坡、印尼、泰國、越南、印度在內等國,投資金額高達58.1億美元(新台幣1620億元),成長幅度106%,僅次投資在中國的58.6億美元(新台幣1635億元)。
「過去台商投資中國每年都近百億美元,與這幾年比較,台商對中國的投資逐漸退燒,去年還小幅衰退0.7%,反觀對東協與印度等國都以倍數成長,南向投資熱潮正全面展開。」投審會官員觀察。
中美貿易戰 加速分散製造
不只數據會說話,從台幹們春節後返回工作崗位的流動方向也可看出端倪。大年初四,桃園機場出現返工的台商與台幹,以往回程上海、深圳與廣州的班機總是滿座,今年卻顯得相當冷清,反倒是飛東南亞的航班出現人潮。不少科技廠的台幹在機場相遇,都會問:「你也要飛東南亞開工嗎?」像代工二哥和碩,就有三分之一的台幹年後飛往印度、越南、印尼等地開工。
台商大舉南向投資的原因何在?「中美貿易戰是牽動台商海外布局的主旋律。」一位科技大老直言。2018年,前美國總統川普掀起中美貿易戰,不僅使世界二大經濟體的關係發生巨變,更牽動全球供應鏈重組,品牌客戶要求「中國製」與「非中國製」二大供應鏈,逼著台商調整腳步。
「近年大陸製造成本大增,法規日漸嚴苛、土地取得成本上升,年輕勞動力減少等問題,製造業不再以大陸為最佳選擇,而美中貿易戰也加速製造分散的趨勢。」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日前在一場論壇上,點出台商必須面對的現實。
「資通訊(ICT)商品以前在全球是零關稅,但貿易戰爆發後,客戶都擔心中國製商品萬一被加徵課稅,將喪失競爭力,因此逼著代工廠必須提出海外生產基地的備案。」一家代工大廠財務長坦言客戶給的壓力很大。
大客戶施壓 建海外大基地
更何況中國經濟崛起,早非吳下阿蒙,中國官方也決心扶植當地供應鏈。包括立訊、藍思、比亞迪等紅色供應鏈快速崛起,過去替中國創匯最高的台商,已漸漸被紅鏈業者取代;像是立訊斥資人民幣110億元在昆山擴建40個足球場大的手機組裝生產線,想要取代鴻海、和碩在蘋果供應鏈的地位,企圖心明顯。
連續多年拿到中國百強縣龍頭的江蘇昆山,見證了台商在中國興衰的一頁。據估算,長年在昆山工作生活的台商與眷屬超過10萬人,這座城市與台商30年來互相成就,許多台商迄今還是相當懷念過去昆山政府給予的禮遇和優惠。「台商曾貢獻昆山GDP高達7成,但在去年,這個數字已經大幅下降到三成。」昆山台商透露出關鍵數字。
台商大遷徙源於客戶背後施壓,「蘋果告訴我們,如果在中國以外的地方沒有生產線,以後就沒有訂單了!」一位昆山台商對本刊表示,「台商要在海外有大基地,才有留存的價值。」
台商在中國的好光景已然不再,被逼著往東南亞走,像是筆電代工廠仁寶就選在距離中國比較近的越南擴產,把重慶的生產線搬到北越永福省;緯創則是配合蘋果大舉前進印度設廠,總投資金額高達220億元;筆電與伺服器代工龍頭廣達這二年更積極在泰國設廠。「廣達在泰國春武里府地區買了將近13萬平方公尺的土地,新蓋的工廠規模幾乎是台灣廠的2倍大。」泰國當地台商透露。
據了解,廣達目前有部分主機板與網通產品移往當地生產,主力筆電與伺服器仍在中國與台灣二地製造。「客戶有要求海外生產備案,所以泰國廠必須先蓋好,短時間內泰國還是很難取代中國。」知情人士透露。
能做不能說 變現陸產移廠
不少業者也對本刊直言,回台設廠仍是首選。「但台灣缺工嚴重,人才又被台積電和聯發科磁吸,回台擴產沒辦法克服人力問題,只好往東南亞走。」曾帶許多台商到中國考察的福邦證券董事長黃顯華,無奈反映台商們的心聲。
就算去年下半年因為越南、泰國等地疫情爆發,讓部分廠區被迫關閉,不少訂單大量回流中國,仍擋不住台商前進東南亞的腳步。「現在中國官方對於用水、供電和環保的要求嚴格,除非具有獨特的高新技術,不然台商一定會被陸廠取代,台商只能移往東南亞移廠,不然就等著被收購或取代。」一位台商搖著頭說。
二年前,緯創與可成先後賣廠給立訊、藍思,去年初和碩也引進立訊入股旗下機殼廠鎧勝,同時間,緯創與和碩也宣布投資印度生產基地;今年初印度媒體大幅報導,和碩將在印度投資110億盧比(新台幣40億元),首座廠房確定座落於清奈,並將招募一.四萬名員工,替蘋果生產智慧手機。「變現大陸資產,轉進東南亞投資已成公開的祕密,大家都有默契,只能做、不能說,尤其在中國關廠是很麻煩的事。」一名華東地區台商會長觀察。
「也有科技廠把製造設備出售給陸廠或是陸幹,配合的物流也切割出售,台商抓住最關鍵的對外接單與設計,把訂單轉移到越南、印尼等地生產。」位於華南的台商會長就透露,像鴻海位於深圳的龍華廠員工最多曾有50萬人,現在剩不到一半。
文化隔閡大 迎戰跨國整合
除此之外,台商選擇南進大擴廠,背後還看上東協國家的人口紅利,足以供應相對便宜的技術勞工。更別說,從印度、印尼到越南,近年來都積極向台灣招商。「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逐漸變成半導體產業聚落,越南則是手機與電腦周邊產業聚集,泰國、印尼成為汽車、網通周邊產業聚落,印度則是未來手機的製造重鎮。」資深科技業者觀察。
然而,南向擴廠也不是沒有風險。像是去年初,緯創印度廠就因勞務管理公司未按時給付薪水,導致工人暴動砸廠,讓該廠停工3個月;去年底,鴻海清奈廠也因食物中毒事件觸發工人群起抗爭,引起客戶與當地官方的關切。
「過去台商在中國,當地政府願意無償提供工廠所需的基礎建設,無論是擴廠或招募工人都相對容易。然而在印度卻截然不同,印度缺乏基礎建設,加上文化與語言隔閡,台商習慣的『中國模式』已不適用。」常駐印度的科技業台商坦言必須改變做法。
台商必須面對遷徙後的挑戰,像是印度有種姓制度的傳統,東南亞地區更有強大的工會組織,要打造在地供應鏈與培養當地幹部也是挑戰。
「台商不可能把東南亞與印度當成完全取代大陸的製造基地,畢竟人口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同時,如果製造基地分散到3至4個國家,如何把跨國零組件整合到製造基地,也是一大挑戰。」童子賢語重心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