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製瞿友寧指出,「策劃《哈勇家》時就希望提供更好的製作環境,攝影、美術上也不計成本。」他透露,因陳潔瑤作品風格獨特、且曾獲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等肯定,在小額募資上比較容易。該片除了國片輔導金800萬元,也順利獲華映娛樂、中環國際、星泰國際、得藝文創、凡宇興業、樂到家、鏡文學等單位投資,影片製作與宣發預算約4,500萬元。
此次攝製預算較以往拍攝《不一樣的月光》《只要我長大》相對充裕,陳潔瑤表示,「這次有2位攝影指導、4位攝影師,採雙機拍攝,和以前的作法不同,在美術、造型、場景上,也可以更到位,因此在技術上我不用擔心,只要把想法儘量講出來就好,但編劇與執行拍攝仍充滿挑戰。」
《哈勇家》劇本原有130場,因為太長,陳潔瑤邊拍邊刪到100場以內,壓力很大,「這是一個經驗,之後拍片會更精準。此外,「拍攝原住民電影,主創除了演員,只有我是原住民,為讓各部門理解故事核心,要不斷溝通、討論,這也是我要學習的。」
片中有泰雅傳統殺豬、分豬肉的儀式與過程,藉以傳達何謂「GAGA」,讓外界了解族人生活禮俗。陳潔瑤強調,「戲裡殺豬的豬肉,真的分給當地人,表示感謝。它不是道具,不能丟掉,會犯禁忌。」她記得現場看到工作人員分配豬肉,或有人在糾正對方行為時會說「你很沒有GAGA」,點點滴滴,讓她當下覺得泰雅文化正在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