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8 05:58 臺北時間

【娛樂透視】30年歲月成就《守護黑面琵鷺》 探索候鳥生態擴散理念

mm-logo
娛樂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耗時30年拍攝,以棲地保護、人鳥和平共存為議題。(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耗時30年拍攝,以棲地保護、人鳥和平共存為議題。(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台灣許多生態紀錄片由公部門委製,創作者在內容上需配合出資單位要求,且缺乏公開放映的管道,不易觸及社會大眾。
為突破限制,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轉向民間企業籌措經費,規劃拍攝「跨越海洋的飛翔」四部曲,《守護黑面琵鷺》即是其中之一。他認為,紀錄片在院線放映,有機會吸引更多人認識相關議題,達到傳播訊息的目的。
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希望透過院線放映管道,讓更多人接觸相關議題。
「 越海洋的飛翔」系列聚焦4種會出現在台灣的夏候鳥和冬候鳥,包括黑嘴端鳳頭燕鷗、黑面琵鷺、八色鳥和灰面鷲。其中,黑嘴端鳳頭燕鷗紀錄片《尋找神話之鳥》於前年底上映,《守護黑面琵鷺》是系列的第二部作品。
導演梁皆得來自彰化縣福興鄉,從小就喜歡觀察鳥類。國中時,阿嬤開的雜貨店附近有一群粉紅鸚嘴在當地活動,梁皆得常趁上下學途中探望牠們。畢業後他沒升學,在鹿港學做木工。當年福鹿溪尚未整治,他會趁中午休息背著相機去看冬候鳥紅尾伯勞,記錄牠們的覓食行為。
《尋找神話之鳥》記錄棲身在馬祖小島上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圖)的生存處境。(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對鳥類的好奇讓梁皆得與台中鳥會結緣,因此認識剛從國外回台的鳥類生態博士劉小如。那時劉小如正在研究粉紅鸚嘴和紅尾伯勞,梁皆得就帶她去找鳥巢;梁皆得退伍後,成為劉小如的研究助理。之後劉小如把研究重心轉移到蘭嶼角鶚,梁皆得也跟著,一待便是4年。
期間,原本就喜歡拍照的梁皆得買了一部16釐米攝影機,建議劉小如申請經費拍攝蘭嶼角鶚紀錄片。那段時間他接觸到黑面琵鷺,得知是稀有物種,常利用空檔去拍。蘭嶼角鶚的紀錄片完成後,梁皆得辭掉研究助理工作,「因為拍紀錄片比較好玩!」
梁皆得(左)年輕時擔任過鳥類專家劉小如(右)的研究助理,兩人至今結緣數十年。(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守護黑面琵鷺》耗時30年拍攝,以棲地保護、人鳥和平共存為議題。全片以人稱「黑琵先生」的攝影師王徵吉探索黑面琵鷺生態的歷程為主軸,且記錄各地黑面琵鷺守護者事蹟,足跡遍及日本、韓國、越南、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一窺牠們繁殖地的神祕樣貌,以及因棲地逐漸喪失面臨的生存困境。
《守護黑面琵鷺》由吳念真義務擔任旁白解說。(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談及與王徵吉相識的機緣,梁皆得透露,1992年,一群黑面琵鷺在台南七股遭不明人士槍殺,引發台灣和國際社會關注。時任報社攝影記者的王徵吉奉派前往採訪,從此與黑面琵鷺結下不解之緣。梁皆得與王徵吉因拍鳥而有交集,後來一起協助公視拍紀錄片《返家八千里 黑面琵鷺》,開啟日後合作契機。
2009年,位於台南市的台江國家公園成立,那裡是黑面琵鷺來台度冬的棲息地之一。隔年,梁皆得在王徵吉協助下拿到台江國家公園的紀錄片標案,兩人除了拍國家公園的鳥況,還赴國外拍攝黑面琵鷺的繁殖地。此後每隔幾年,他倆有空就相偕出國拍攝,沒申請到經費時就自掏腰包。
攝影師王徵吉(左)長期拍攝黑面琵鷺,十分關切牠們的生態環境。(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王徵吉不僅捕捉到黑面琵鷺下蛋畫面,也記錄各地研究人員心血。
梁皆得表示,拍攝黑面琵鷺的繁殖地,一定要有當地學者陪同。由於王徵吉長期耕耘,認識在韓國做研究的學者,多年來不僅捕捉到牠們下蛋的畫面,也記錄各地研究人員為了復育黑面琵鷺付出的心血。這群人的努力,讓黑面琵鷺30年來從全球不到300隻,到現今已有逾6,000隻,其中過半數、約3,800隻每年都會來台度冬。
台灣是黑面琵鷺主要度冬地,研究人員常藉由繫放蒐集遷徙路線等資訊。(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黑面琵鷺是晨昏才會密集活動的鳥種,因梁皆得早年都用幻燈片底片拍照,拍攝時常有曝光不足、畫面失焦的問題。此外,黑面琵鷺大多在白天休息,雖偶爾移動,但能拍到的行為有限,多是埋首吃魚的畫面。梁皆得早期不了解牠們的習性,連吃魚的畫面都不易拍,「看到的通常都在睡覺。」
拍攝鳥群卻不干擾牠們,是一大考驗。梁皆得赴香港米埔保護區拍攝時,由於車輛不能進入,只能徒步數公里。他回憶:「我的三腳架很重,所有設備加起來大概100公斤,只能用推車拉著走。一旦看到鳥,得趕快架機器拍攝,拍完要移動時再收起,如此反覆多次。」
黑面琵鷺大多在白天休息,雖偶爾移動,但能拍到的行為有限。(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片中,王徵吉走在米埔保護區架設的水上木棧道時,不慎掉落水中,幸好有人隨行,將他及時救起,但價值逾40萬元的相機設備因「泡湯」而無法修復,損失慘重。
長達30年拍攝累積大量素材,讓梁皆得尋找剪輯人員時頗為苦惱。「我們拍黑面琵鷺的素材量至少有50個容量4TB的硬碟,因此嚇跑很多人。」後來先找剪接助理整理素材,在劇本階段又換了好幾個編劇,最後花1年多剪完。原先的版本因涉及太多人物故事而失焦,只好修掉旁枝,凸顯影片的核心精神。
黑面琵鷺復育成果不錯,鳥類數量變多,但近年台灣為發展綠能,在鹽田溼地架設太陽能板,使原本已成黑面琵鷺棲身的溼地面臨縮減的危機。雖在保育團體奔走下,政府暫停或縮小國有地的開發區域,然而部分棲地為私人所有,很難掌控未來發展。
保育團體為黑面琵鷺請命,盼有關單位暫停或縮小溼地開發區域。(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為讓更多人關注生態環境,梁皆得規劃「跨越海洋的飛翔」四部曲。
為讓更多人關注生態環境,梁皆得幾年前構思規劃「跨越海洋的飛翔」四部曲,企圖同時拍攝、同步推出4種候鳥的紀錄片,可惜籌資不易,只能逐一進行。好不容易緯創文教基金會針對黑面琵鷺贊助1,300萬元經費,加上台南市文化局補助約100萬元,最後以1,400萬元完成《守護黑面琵鷺》。
目前,梁皆得以八色鳥和灰面鷲為主的紀錄片,經費仍沒著落。他坦言,申請政府單位補助,不僅要做很多報告,有時呈現方式也受影響。至於時下常見的群眾募資,他坦承:「要募到那麼多錢不容易。」因此他傾向尋求民間企業或基金會幫助,希望有朝一日能為四部曲劃下完美句點。
梁皆得以沈振中為主角的《老鷹想飛》票房破新台幣千萬元。(翻攝自movies.yahoo.com)

愛鳥更護鳥 梁皆得

生態攝影師、紀錄片導演。1995年首部紀錄片《ㄉㄨ ㄉㄨ ㄨˋ:蘭嶼角鴞的故事》,入圍第32屆金馬獎最佳紀實報導片,其後以《草山鷹飛》《菱池倩影》分別入圍第34屆和第36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其他作品有《老鷹想飛》《尋找神話之鳥》等。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5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