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環保團體常喊「光電滅農」,認為種電會導致缺糧,蔡佳晉舉2050年台灣人口數將衰退17%的數據反駁,「光電占土地面積最多只有農地的6%,且都是低地力與不利耕作區,人口變少,糧食自給率一定往上走,怎麼會不足。」
【披荊種電番外篇】被喊光電滅農 他堅挺太陽能是正道 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晉專訪

台灣喊出2050年淨零碳排後,綠電業也進入蓬勃發展期,有人贊成,必有人反對,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晉很能理解,「從馬車進入到汽車時代的時候,大家也不懂,說汽車是怪物,教育需要時間。」
「農地農用是口號,就跟扶清滅洋一樣,但沒有武器,你種不出東西,現在問題是,空地過多,80萬公頃農地,只有50萬公頃真正有耕作,農村人口每年流失1.5%,代表沒有勞動力,所以農村是缺農民,不是缺農業,現在是要把農村救起來。」為種電深耕屏東的他發現,農村青壯年人口流失問題嚴重,「沒有好的農村條件,就不能吸引人才,沒有人才,農地就會荒廢,這是惡性循環,農民都在老化,只喊口號,沒有積極行動,就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什麼光電滅農,錯了,是光電興農,可以幫助農民利用荒地增加收入,也可以增加在地就業機會。」

他解釋,很多人誤會光電可以無限做,「絕對不可能出現農地都做光電的情況,因為第一餽線(配電系統或輸電網絡中的外圍線路或分支)有限,第二地主也有意願的問題,通常同意的,都是地力比較差的地或是老農,或是家裡有產權糾紛的,因為農地租金太差,持分的人太多,只要1、2個人不願意做,地就會擺在那裡。」
至於光電被質疑危害環境,他更生氣,親自帶記者到屏東林邊一處淹水問題較輕的案場,領著眾人踩爛泥入內,指著太陽能板底下雜草證明,「這個畫面就破除人家說光電板下不長草,我們不用農藥或除草劑,讓土地修養20年恢復地力,和生態共存,要不是上週大雨,很多白鷺鷥都在光電板上排泄耶。」

近期還有外界質疑光電廠商與農民簽約的內容是否沒有清楚說明,寶晶經理吳敏郎補充,「光電業者跟所有地主簽約前,都詳細說明相關租金的權利義務,且依台電要求,必須有20年的公證合約,合約內容詳細載明雙方稅金的負擔,所以有關地主權益的保障,太陽能廠商需先取得與地主共識後,雙方才會簽約。合約內也有說明,20年後會尊重地主願意,移除光電板設施及變更回農地。」
他詳細說明,除了光電業者有告知義務外,公證人也會依法讓地主了解,確保雙方之權利、義務。有關稅金問題,他指出,地目變更後,地主只有負擔租金所得稅及未來交易或贈與之土地增值稅,「其餘承租期間之地價稅,與農變回饋金都是由光電業者負擔。」

而地主最關心的農保權益,他也說明,未滿65歲地主,須保有1塊1分以上的農地,否則會被取消農保資格。而滿65歲已經領退休老農年金的地主,一樣須保有1塊1分以上的農地做農保,如果沒有農地,農保資格則取消,但老農年金不會取消(不違反排富條款,農地變更後價值不得超過500萬)。但在2012年以前已經領退休老農年金的人,不受排富條款影響。
蔡佳晉坦言,做太陽能沒有悲觀的權利,「但這絕對是正道,是未來人生必走的道路,因為沒有solution,只能正向思考,是在做對後代有益的事情。」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