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雞都是土公雞,不會油,只會有膠原蛋白的果凍,口感緊實Q彈,又甜。」吳政憲說現在市面上土雞產品元進莊市占最高,每天要做1.2萬隻。傳統市場占6成,超市、超商、大賣場是100%,所以品管得嚴格,有些產品包裝後還要經過金屬探測、X光機。
1996年創立品牌至今,元進莊像小雞啄米一般,一點一點吃下土雞冷凍食品市場,依不同通路設計出不同價格、規格,或是掛上自有品牌,或是用聯名、代工方式,包辦油雞、湯、滴雞精等產品,餐飲集團如王品、金色三麥、爭鮮都是元進莊的客戶。「我做生意有我的決心,要做就全吃。」吳政憲臉上出現一抹霸氣,「我常跟我弟講,做任何事業就是要當老大。現在做的雞、鴨、鵝,訂單再艱苦都要接得下來,客戶有需要,量再大都要想辦法滿足,做到讓他們覺得我們『足甘心』。」
可以霸氣的底氣,靠的是自家用人工智慧與數據分析,一人就能照顧6萬隻雞的智能養殖場。吳政憲說自己的風格就是一直衝,「我們每年養殖的量都是滾動的,預計明年要接多少單,今年就要多養多少雞,所以廠愈擴愈大。」
元進莊原本也只是最傳統的養鴨人家。名稱「元」來自發跡地,「進」則是取自創辦人吳進興。早年吳進興在鄰里鄉間收購小番鴨,販售給盤商,後來自己養鴨、鵝。90年代勞工多、嗜吃薑母鴨進補,吳進興的生意達到巔峰,全台番鴨的種鴨1/4都由他培養出來,被冠上「鴨王」封號。但不過幾年光景就出現產銷不平衡,鴨、鵝滯銷,畜試所宜蘭分所所長王政騰建議他轉做食品加工。1994年吳進興開始規劃、訂購機器。那一年,吳進興長子吳政憲高中剛畢業,也跟著學習怎麼讓飼養場裡的生禽變成餐桌上的美食。
今年47歲的吳政憲與弟弟們從小就在鴨、鵝群中長大,放學後的第一件事不是寫作業,而是幫忙清洗鴨寮、撿蛋、鑑別蛋是否受精,還在讀書就要做生意賣雛鴨。日子過得艱苦,村裡的年輕人外流嚴重,吳政憲卻沒想過出走,「每天都在忙,沒有時間想這麼多。要吃飯哪有選擇的餘地?」
1996年退伍後,除了幫忙孵化場、養殖場工作,他還兼當業務推銷產品,之後二弟吳鋐源、三弟吳佳旻相繼加入,「當時王分所長等於是技術轉移,提供配方、教我們怎麼做,但後續怎麼銷售要自己想辦法。」
打開市場之路比想像中困難,彼時沒人做過、吃過冷凍鴨肉,接受度不高,第一個產品煙燻鴨胸,都靠親友捧場,「早期的觀念是,你吃鴨肉、鵝肉要去店裡、攤位,通路商不要,我們就去找外燴,辦桌會有冷盤。」同時還要跟父親一起顧好孵育場、養殖場,「那是經濟來源耶,不然怎麼養加工部門!我20年前就長這樣,當時很操勞!老起來等。」
之後二年,吳進興投入上千萬元購買機器,吳政憲在外跑時蒐集民眾口味,調整產品、研發新口味。土法煉鋼一家一家拜託,慢慢在外燴、辦桌的供應商位置站穩,未料921地震卻又打亂布局,一年多時間沒人辦桌,外燴路卡死,吳政憲與弟弟們轉向傳統市場,等到廠建好、產量出得來,開始進攻團膳,一步一步搶占超市與大賣場。
「以前在通路上架很難,很多要走『地下道』,我就不要啊!」脾氣硬,又不認輸,三兄弟寧願蹲點、堵人,也不送紅包,「後來發生食安問題,經銷商、採購都被換掉一批,我們自己有工廠,可以控制品質,就開始做。」那段期間,他們也發現台灣人喜歡雞肉勝過鴨、鵝,開始開發醉雞、蔥油雞等產品,之後陸續打進大潤發、全聯、台灣楓康、好市多等,禽肉供應市占率衝過半。
從養番鴨起家,元進莊現在卻是全台最大熟食土雞供應商,也是滴雞精最大代工業者,占營收7成以上,其實他們7年前才開始養雞。「從一開始就決定用密閉式、水簾式雞舍,比起露天養殖,比較不會有禽流感。」引進丹麥智慧養殖系統加以改良,雞隻一天喝多少水、吃多少飼料、運動量,連廠內二氧化碳濃度都可以透過手機即時監測,有問題能立刻察覺。
孵蛋、養殖、屠宰、加工,一條龍的生產方式,成本、數量與品質都可以控制,「原料來源穩定,客人就穩定;再來外面買原料,有沒有用藥?吃什麼?會多一層風險。衛生局每天在通路檢查,抽到一次就死了啦!我們比誰都怕,自己養的屠前、屠後、產品,一共檢查三次。」
接手10多年來,吳政憲不只在台灣開疆闢土,也外銷至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10年前還拿到清真認證,賣到杜拜。從小與鴨鵝一起長大的吳政憲,少時沒有「毛鴨仔跟大群」離鄉工作,現在要把握各種機會,讓自家產品走出家鄉、甚至飛出台灣。
詳細報導可點入:【頭家開講】智能拓新雞 元進莊董事長吳政憲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