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副武裝穿好防塵衣,經過一陣風浴、吸塵通道後,一行人準備隨著總經理陳立惇一窺台灣光罩無塵室生產線的神祕,哪裡料想得到,總經理拿識別卡一刷竟全然無用,根本刷不進去,還得靠現場第一線工作人員帶領,才能挺進最核心的區域。陳立惇對此一點也不以為意,反而對森嚴的管理露出一抹滿意的微笑:「無塵室生產線出入有嚴格的人數管制,也不能跑、怕引發擾流,因為無塵室生產線連一顆懸浮微粒都不能有,一個小到眼睛都看不見的灰塵,都會毀掉晶片設計藍圖—光罩的生產,這一毀、一重來,光製作一張光罩又得花上72小時。」
【頭家開講】全球前十晶圓代工廠 七家跟台灣光罩作隊友 台灣光罩總經理陳立惇專訪

光罩是晶片生產時的設計藍圖,全球獨立光罩外包廠中,台灣光罩不僅為國內龍頭,市占更居世界第4。
但6年前,台灣光罩曾因投資縮手掉隊台積電、連年虧損而易主,新團隊於3年前延攬曾長期任職台積電的陳立惇改造救援,斥資20億元提升技術與良率,台灣光罩去年營收大幅成長、破77億元;陳立惇認為,調整體質後的台灣光罩,實力不只全球前4,正督促團隊朝世界第一邁進。
陳立惇小檔案
- 出生:1963年
- 家庭:已婚,育有1女
- 現職:台灣光罩集團總經理、艾格生科技董事長
- 學歷:淡江大學物理系、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碩士
- 經歷:台積電資深經理、精材總經理、旺能光電總經理
- 休閒:健身、旅遊
- 座右銘:機會常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 經營心法:誠信,務實,專注,共榮
直面晶圓廠 營收創新高

站在產線一片預防敏感性曝光的黃光中,曾長年任職於台積電的陳立惇接著說:「我擔任台灣光罩總經理後,先是提升製程技術,同時跟各大晶圓廠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與需求。」原來,台灣光罩先前的營運模式,大多來自晶片設計廠訂單,但陳立惇更想在這基礎上擴大產能利用率,他的構想是:「主流成熟製程上,台灣光罩擁有供應鏈的優勢,可以跟晶圓代工廠談成熟製程用的光罩外包,這樣一來,晶圓廠就可以把資金、資源,集中投資在更高階、更小奈米製程晶片的光罩研發上。」現在,不僅台灣前四大的晶圓代工廠是台灣光罩的客戶,其成為全球第四大獨立光罩外包廠後,仍不斷擴張,全球前十大晶圓廠中,已有7家是台灣光罩客戶。也因為客戶基數擴大,台灣光罩集團去年交出77.41億元的營收成績單,創下歷史新高。
光罩是二維或三維的晶片建造設計藍圖,想讓晶片發揮效用,就必須在這小小的奈米世界裡,蓋起電子訊號能住的房子、能走的公路、能遵循的紅綠燈號誌,由於不能亂造一通,得依照晶片功能先規劃好一張電路設計藍圖。一般建築用的設計藍圖是由小等比例放大,但晶片設計藍圖剛剛好相反,光罩的作用是由大等比例縮小,將設計的電子線路微縮、投影在晶圓上,好讓晶圓蝕刻機能按圖施工。
完美高標準 良率再提升

陳立惇夾起一張光罩向我們展示,「光罩製作很精密,良率要好。往往一個線寬、對準上的誤差,便會影響整體晶片的性能發揮,而團隊已經把市場主力製程用的光罩生產良率,從95%提升到98%。」光就良率而言,這比護國神山的晶片還高,而光罩良率越高,越能確保晶片產出品質。可千萬別小看這少少3個百分點的進步,它足足花了陳立惇2年時間,帶著團隊抓問題改進,整體設備與資源投資更超過20億元。事實上,98%良率已達晶圓大廠要求,但陳立惇仍要求團隊再將光罩製作良率提升到99%、甚至更高。

3年前,出身台積電的陳立惇以救援角色進入台灣光罩,他對成立於1988年的公司歷史並不陌生,「我們本來一開始在光罩產業位階很高、全球排名很前面。因為那時候光罩製作,只有像台積電、英特爾這樣的半導體大廠,才有能力進行垂直整合生產,世界上鮮少有獨立、專門做光罩的廠,當初台灣光罩是很先進的。」產業情勢大好下,1997年台灣光罩股價甚至來到237元,比當時的台積電還高。後來,由於技術含量高的機器十分昂貴,經營層擔心大筆砸錢下去,恐怕與接到的訂單不成比例,便在資本支出上縮了手,這一止步,技術很快就被其他美、日大廠超車。
新團隊入主 改革搏翻身

2008年金融海嘯,全球經濟跌到谷底,看不到隧道盡頭,更不敢花錢研發、投資設備。然而,光罩是晶片生產鏈裡的必要元件,它會隨著晶片製程推展不斷前進,競爭對手都已進入奈米世界,台灣光罩的技術卻仍在原地踏步,還停留在0.11微米,導致連續3年虧損、股票淨值低於10元面額,信用交易也被取消。
現任執行長吳國精在2017年接手,他一入主,便開始一連串有目的性的併購,吳國精說:「企業要成功,要有願景、有故事、有人脈、還要有錢,當時公司有資金,但是缺少願景與團隊,這些我可以補足。併購是要確保台灣光罩訂單無虞,像併購晶圓代工代理服務的美祿科技,就讓我們得以切入韓國與中國市場。」
為解決台灣光罩良率不好的問題,並擴大營運規模,吳國精相中陳立惇長達16年的台積電工作履歷,投資膽識過人的他說:「我下決策很快,5分鐘就決定延攬陳立惇擔任台灣光罩總經理。」陳立惇憶起2019年底與吳面談的過程:「吳董跟我說他就是要找有台積電背景的人才,台灣光罩做的就是半導體光罩,『我們一定要把跟台積電的生意做大、服務做好,變成它最大型的供應商。』」直接了當的痛快策略,與陳立惇喜歡目標明確的個性一拍即合。

推虛擬工廠 客製化營運

但台積電的訂單,也不是出身護國神山,想接就可以接的,陳立惇爆了個早年祕辛:「當年我在台積電,也知道光罩單子下到台灣光罩,那時就曾聽過台灣光罩一些掉板、延遲進廠的問題。」陳立惇當年的主管,即是如今的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他形容劉德音「為人沉穩內斂、善於解決製程上的疑難雜症。」其實陳立惇自己也屬於這類型人物。他出任台灣光罩總經理後,立即拜訪台積電,他解釋:「聽到客戶端的需求後,為了讓客戶知道台灣光罩製作光罩又快又好、配合度高,又能隨時、即時做出反應,我規劃一套透明化的光罩服務系統。以神山公司為例,他們下了不錯的訂單數量,我們會為此開設一個『虛擬工廠環境』,讓客戶可以看到生產進度,甚至可依照當下狀況下達一些派工指令,就好像是在自家廠裡製作一樣。」陳立惇此舉,是想透過創新的客製化營運手法,讓台灣光罩更具競爭力。
攻主流製程 護成本效益

面對晶圓大廠自行成立的光罩部門,陳立惇並不擔心,他分析道:「獨立光罩廠和一條龍的晶圓代工廠之間,其實並非競爭關係,更像是產業鏈裡的分工體系,我們的主力,是放在主流製程用的光罩市場,而像神山有內部光罩部門的晶圓廠,則是掌握先進製程部分。」
陳立惇又深入解釋:「一套40奈米的光罩,行情大概是1千萬元,製程越高階,光罩生產越難,張數越多,收費自然也會越高。一進入先進製程,例如最新三奈米晶片用的光罩,一套收費確實可高達3億元,但機器設備投入要近百億元,製造像蘋果新一代iPhone 15系列手機等少數尖端用的晶片光罩,產能利用率太低了,並不符合獨立光罩廠效益。」這也是台灣光罩之所以推進製程,但卻始終鎖定主流成熟製程之因。
產能近滿載 建新廠追擊

儘管現在台灣光罩55奈米以上、主流製程用的光罩生產線接近滿載,但因過去曾吃過技術掉隊的大虧,如今陳立惇也不斷配合消費市場主要需求,推進光罩製程,「我們團隊正全力把能運用在更大尺寸12吋晶圓上,消費性電子產品成熟製程的48奈米、28奈米光罩廠建置完成,一旦它們的生產線順利投產,將可對營收作出貢獻。」雖然現階段,台灣光罩市占離世界前三的獨立光罩廠還有一點距離,但陳立惇仍不減霸氣地說:「技術往前推移、產能增加以後,只要掌握好關鍵客戶,我們很快就能成為世界前三大獨立光罩廠。」
全球經濟在抗通膨升息的主軸下,消費者對於電子產品的購買意願降低,陳立惇坦言:「今年預估半導體市場會掉12%,而我們台灣光罩集團裡面,有4家公司具有半導體的成分,因此上半年營收也受到了影響。」不過,9月營收7.55億元創下單月歷史新高,下半年表現有望倒吃甘蔗,他稍微停頓、思索了幾秒:「由於客戶研發新產品的開案持續中,產能接近滿載下,營收應該是會突破去年前高,一定要再成長。」展望來年台灣光罩集團營收,陳立惇充滿信心地說:「破百億,那是當然的。」

後記:園藝布陣救績效

科技人陳立惇是一名虔誠道教信徒,他說曾遇過超乎常理的怪事,「旗下有一家子公司,不知道為什麼績效始終做不出來,老是狀況不斷。」便請師父前來了解,師父一看環境,要他把迴廊上一面阻塞通道的牆打通,以讓滯怠的磁場通順,另外在大門旁用園藝布陣,最後不但解決內部人員搞鬼問題,子公司營運也恢復正常,並開始獲利。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