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許多環保團體或農團都希望發展垂直型農業,也就是農地一地兩用的光電,但我們發現,這不但會增加建置成本,農作過程本身也會增加肥料、勞動支出,我們(寶晶)在嘉義利用台糖舊大林糖廠的案場,就是這樣沒有賺到錢。」蔡佳晋首先以自家案場為例,強調台灣開發地面太陽光電,千萬不要僅侷限於垂直種電的思考模式。
「相反地,為農業加工、加值,提供農業休閒、導入智慧農場,或許才是光電可對農民帶來更有效的幫助。」蔡佳晋接著表示,光電業的強項是資本支出,而不是所謂的勞動支出,要業者優化慣性農業,不專業又累,也不會發生加乘效果,反之,透過資本支出幫助農民,才可能是光電助農的新解,而地方創生就是可行的活水。
蔡佳晋特別引用日本Kurkku Filed的成功農電示範案場舉例,當地的農場有光電、有市集,也有旅宿(飯店),也有農村耕作面積、餐飲、加工設施,「跟垂直種電非常不同,可說是一種變相(複合型)的移動型地面光電。」他說。
接著蔡佳晋根據行政院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發現台灣早有政府推動的地方創生優先區域共134處,其中,農山漁村62處、中介城鎮24處,「這86處其實也是台灣目前蓋光電的熱區。」蔡佳晋就他的觀察提出分析。
然而,蔡佳晋也發現,這86個在地創生縣市,過去十年人口流失率平均7%,代表農業因無法支撐農村經濟發展,故無法吸引年輕人進駐,而儘管國發會想要推動地方創生,卻都因為規模太小,沒有大資本投入,而不盡理想。
「好不容易光電要進駐,協助地方與農民,大家卻以為我們要滅農。」蔡佳晋幽默地自嘲,以前光電業常被誤解跟農民有爭地衝突,因此在地溝通時間成本很高,看到日本的成功案例後,他希望大家能夠重新改變思維。
蔡佳晋語重心長地指出,太陽能是這5年來,唯一生產價格往下掉的再生能源,在日本,當地推動農民種電相當支持與積極,日本地面行光電發電量已達70GW,反觀台灣地面才5GW。「事實上,台積電熊本廠周圍的3平方公里,有82公頃都有農地種電,當地太陽能光電基本上是過剩,台積電又需要綠電,這是台積電到九州的一大關鍵誘因。」他說。
「我想告訴大家,我們(光電)不但滅不了農,還可以幫助農民。」蔡佳晋以日本看台灣提出三農:創業、創生、創農想法,現階段,寶晶也嘗試利用屏東內埔農場跟屏科大合作發展新的模式,來取代垂直農業種電。
「太陽能很便宜,不用真的很可惜。」蔡佳晋感嘆地說,全世界太陽能發電隨著模組成本下降,裝置電量正在快速增加,只有台灣停滯不前,這是因為台灣大型案場推動延遲,很可惜!因為如此,蔡佳晋呼籲大家(各界)應該一起凝聚共識,用光電帶動農業地方創生,以這樣的角度、思維替台灣再生能源開創新局。
在地方創生的推動想法下,蔡佳晋認為,農業光電可以「電歸電、農歸農」,但他最後也強調,種農、種電本身都是一樣本質,種農是光合效應,種電是光電效應,相較於農業提供人類糧食,太陽能也是文明的糧食,而太陽能有助氣候變遷,以農業的糧食系統所產生的碳排佔全球25%,太陽能因為負碳排達94%,反而有助糧食系減緩氣候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