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楊曜愷電影的主角都是男性,此次首度以女性為主角,加上涉及同志身份,起初他有點猶豫,擔心沒辦法把這個題材拍好。所幸他的朋友、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鄧芝珊當時正在寫一本書,主題是香港年長女同志的口述歷史。
楊曜愷在她的安排下採訪幾位女同志,據此完成第一稿劇本,之後楊曜愷還邀請受訪者參加劇本圍讀會(table reading),請她們給予意見。
受訪者的建議或評論,楊曜愷不會全盤接受,而是反覆思考之後重寫修改,再安排圍讀會,如此來回數次。劇本的明顯更動有兩處:一是增加主角與同志朋友的互動,她們因處境相似而成為彼此的支柱,更貼近現實狀況;其次是透過情節安排,讓觀眾了解主角的剛強性格。由於此階段前後耗時9個月,劇本總計花2年才定稿。
楊曜愷13歲赴英國念寄宿學校,雖然能說流利粵語,卻無法書寫成文字。他先以英文撰寫《叔‧叔》和《從今以後》的劇本,再找人翻譯成粵語。有時他會先以粵語錄下台詞,寄給翻譯者,對方寫下來之後回寄給他。一來一往頗為費事,但楊曜愷認為,來回修改的過程也有助他更仔細推敲台詞和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