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件,是史料;如何看待、解釋,則是史觀。史料只有一種,變不出花樣;史觀卻是言人人殊,說法不一。按《憲法》、體制說話,賴清德是中華民國總統,對日抗戰勝利是中華民國歷史。但,眼下台灣有相當一部分民眾,認為賴清德是「台灣總統」,二戰時,台灣是日本殖民地,台灣青年加入日軍,後來戰敗投降。
所以,今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80週年,賴清德該站哪一邊?中華民國總統,是戰勝國;台灣總統,卻是戰敗國,他該怎麼辦?分裂的國家認同,產生了分裂的史觀。八一五日本投降紀念日,在台灣逐漸被中年及青年世代遺忘,其知名度,還不如「八一五水泥漆」。
其實,整整50年前,1975年4月,有2件大事,但台灣現在也選擇性遺忘,不太提這2件事。那年4月5日,老蔣總統去世,台灣就此進入蔣經國時代。老蔣去世後3週,北越拿下西貢,南越就此淪亡。當時,南越派了代表團,到台北參加老蔣總統喪禮,喪禮後,南越已亡,這代表團直接飛往美國。南越末代總統阮文紹,在西貢淪陷前夕搭機逃亡,第一站,就是台北。當時,正逢國喪,政府也沒怎麼聲張。幾天後,阮文紹飛往英國,一待26年,直到去世。
50年後,兩蔣日記解密,2人歷史定位也逐漸清晰。然而,台灣從政府到民間,其實並不重視歷史。以至於專業機構如國史館,都會犯基本荒謬錯誤。譬如,蔣經國日記1970年2月20日記載:「約德溥談台大內部情形,聞之驚心惶惑,決心整頓。」
這兒所說的「德溥」,是當時台大總教官張德溥。當年保釣學運波濤洶湧之際,這人是小蔣與台大學生之間緩衝,保護台大學生。現在綠營許多頭面人物,那時都在台大,俱曉得張德溥其人。國票證券、國際通商律師事務所領導人洪三雄、陳玲玉夫妻,就多次公開讚揚張德溥。
然而,在蔣經國日記上,國史館張冠李戴,錯把馮京當馬涼,畫蛇添足,硬是弄上一段解釋,說蔣經國日記裡那「德溥」,是王德溥。這人,當時已經74歲,早就沒官場職務,和台大也沒關係。連國史館都犯這種低級錯誤,更遑論其他政府機構。
史觀分歧,肇因於國家認同分歧,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但是,史料卻是明確在案,管國家歷史的國史館,不能糊塗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