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22:04 臺北時間

台美經濟新局/川普新政對台灣藥業衝擊有限  學名藥協會理事長:政府需強化在地供應鏈韌性

mm-logo
財經理財
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指出,川普的政策對台灣製藥業衝擊有限,台灣製藥業當前所面臨的困境另有其他原因。
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指出,川普的政策對台灣製藥業衝擊有限,台灣製藥業當前所面臨的困境另有其他原因。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企圖針對美國藥價重啟「最惠國藥價政策」,讓美國支付的藥價不得高於全球富裕國家的最低價格,此舉一度引發台灣是否會因此缺藥的恐慌。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今(2)日出席《鏡週刊》舉辦「2025台美經濟新局高峰論壇」,除針對這個問題提出她的見解;同時,也分享了當下台灣製藥產業的挑戰與轉機。
「我要特別感謝川普(Donald Trump),如果川普不喊出對等關稅,沒有提到將大砍藥價30至80%,可能很多人都不太關心對自身非常重要的製藥產業,也不會注意到健保藥費支出已經突破2,000億新台幣。」陳誼芬用半開玩笑的語氣,聊到台灣製藥業最近受到的關注度突然增溫。
陳誼芬表示,台灣已進入超高齡的社會,很多人會越來越常接觸到藥品,藥品是一個鋼性需求的產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台廠的原料藥只占了10幾個%,有80幾個%的原料藥是仰賴進口,50幾%原料要仰賴中國進口,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現象。「就用藥量來看,學名藥大概供應了近7成的量,剩下則是原廠;但以金額來看,原廠拿走了近7成的健保藥費份額,而學名藥僅拿走其中的3成。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有一半是進口學名藥拿走。換句話說,台灣學名藥廠大概只拿走10幾%的健保藥費,這是一個可怕的失衡現象。」陳誼芬語氣無奈地表示。
陳誼芬表示,毫無疑問,台灣藥廠背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除了必須照顧國人健康,也需要幫助健保減輕負擔,讓健保得以永續經營。根據過往的經驗,當原廠離開台灣市場,台灣學名藥廠就必須補上供應的缺口,一旦補不上,就會面臨缺藥。顯而易見,我們怎麼能夠不重視在台製造的學名藥。
台灣學名藥外銷產值在過去2、3年其實有顯著的增長,其中對美國的製劑出口高居第一,且金額遙遙領先第二名的中國。看得出台灣製藥業者,也很努力地往海外市場走。
陳誼芬表示,現在很多國家都特別強調藥品的在地製造,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越南、菲律賓等,都有一些鼓勵在地製造的政策,一方面扶植國內產業,一方面強化供應鏈韌性,值得台灣借鏡。
回過頭看美國關稅的問題,陳誼芬指出,美國漲台灣的關稅,而非台灣漲美國的關稅,理論上台灣不應該為此缺藥;另一方面,美國現在是在砍藥價,而不是漲藥價,所以藥價基本上也不應該上漲。短期之內,我問過許多的藥界先進,許多人都不認為美國的關稅或藥價政策,對台灣藥品市場會產生劇烈的影響。
陳誼芬指出,因應川普的政策,近期有些國際藥廠紛紛啟動在美投資、生產,這當中很多可能是居於戰爭因素的考量,因為藥廠被視為戰時的關鍵設施。大家很怕戰爭,但我更怕沒有藥可以用,台灣有高達584項的必要藥品,一旦原料藥進不來,台廠想要生產藥品也會有困難。
今年4月的「健康台灣論壇」舉辦前,政府針對台灣藥品的供應提出很多的獎勵,範疇涵蓋學名藥及生物相似藥等,這對台灣製藥產業的發展相當重要。陳誼芬表示,美國如果要對台灣輸美的藥品課稅, 台灣其實沒有什麼bargaining power(議價能力),但我個人認為實施與否對台灣藥界的影響應該不大。基本上,台灣製藥產業的困境是研發人力與誘因不足,原料藥自主生產偏低,民眾對學名藥與原廠藥品質還是有迷思,健保總額不足;除此之外,台灣有個很妙的現象,所有先進國家的藥品相關法規,台灣幾乎都有follow(遵循),造成台灣自己的法規過嚴,是會衝擊產業的發展。
更新時間|2025.07.02 22:58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9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