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座中,陳妤談到自己曾因是否接演某舞台劇,與經紀團隊出現激烈討論:「我真的很喜歡那部戲,也想演,但經紀人擔心時機不對,怕錯過其他影像機會。」雖最後未合作該劇,雙方也藉此更了解彼此對職涯節奏的看法。「我們是真的吵過,但也真的都還在彼此身邊。」談到空窗期,陳妤直言:「我也會懷疑,是不是沒有人要我了?」但劉恬恬會持續開發與主動對外聯絡,即使沒有立即結果,也會讓她感受「我們一起陪著你努力」。對演員來說,這樣的「被陪伴」與安全感,是走過低潮的重要力量。

對於台語演出,陳妤形容:「講台語的時候,好像就自動進入角色了。」雖然從小聽得懂台語,但因日常少用,開口仍不熟練。她會請媽媽或台語顧問錄音,靠反覆播放練語感,「想到就講、想到就講」,讓語言愈發靈活。她觀察台語語感與情緒連動性特別強,「國語常需要刻意設計情緒,但台語說出來就很自然地進情緒。」因此排練時,她習慣預想語氣,也保留即興彈性。
談到演出挑戰,她以《弓蕉園的秘密》的孟娟為例,演一場無台詞的訣別戲時,情緒湧現,忍不住拉住對方的手說:「我求求你⋯⋯」讓她至今印象深刻,「事後想想,其實那句話是可以不說的,真的很謝謝導演的處理。」在《阿波羅男孩》中,她飾演自閉症患者的姊姊,有場原本只有舞台指示的宣告死亡戲,拍攝時鏡頭沒喊卡,她自然下跪、抱住母親,脫口而出:「你辛苦了。」她感動表示:「比起對不起,這句遲來的問候,透過台語傳達出很巨大的愛。」
當年面對同性戀情被媒體公開,陳妤選擇親自撰寫回應,直球回應,因為與經紀人之間毫無祕密,她選擇正面處理、誠實面對,也獲得不少正面回饋。她回憶:「那時剛好是同婚通過的時候,感覺自己也出了一份力。其實這些話題都很健康!」

談到與經紀人結緣起點,陳妤分享,拍攝《戀愛沙塵暴》時面臨一場床戲,對現場安排感到焦慮,便向尚未合作的經紀人求助。對方立即建議:「就算沒正式簽約,也該請個人來現場陪你,假裝是經紀人也好。」陳妤說:「我後來真的請劇場朋友來現場陪我,才有安全感完成拍攝。」這段經歷讓她深刻信任對方,後來正式合作。她笑說:「演員與經紀人之間,真的是需要緣分欸,頻率與互相尊重很重要!」
「台語台表演班」導師黃金陣容包括金鐘獎最佳男配角蘇達、擅長肢體與舞台表演的黃采儀,以及《大餓》奪獎演員蔡嘉茵,三人橫跨影視、劇場與教學現場,親授真功夫。客座講師陣容則涵蓋表演、語言、聲音、選角、媒體與職場實務等多元領域。包含《聽海湧》導演孫介珩與語言指導林良儒、金鐘獎演員黃迪揚、金鐘演員陳妤與其經紀人劉恬恬、聲音修繕師魏世芬、選角指導胡乃婷、薩泰爾娛樂串流總監林孟勲、特效彩妝師蔡佳璇、「我在娛樂」負責人陳慶宇,以及元氣法律事務所吳裕程律師,帶來業界最前線的經驗與視角。除了上半年於台北開設表演班,也規劃下半年於高雄徵選潛力青年,為台語影劇作品培養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