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國家防災月,一系列活動從2日開始起跑,除了經濟部舉辦防災食品展、16日推出新版防衛手冊,17到19日有全國防災演習,20日舉辦「韌性台灣民主永續」國際論壇,論壇中有國際重要國家與會,包括芬蘭、以色列、美國、英國、歐盟等代表,21日全聯會在全國各地協助發放新版防衛手冊。
國安人士指出,推動全社會防衛韌性,其實就是希望在緊急狀況下,社會還能維持正常運作,這也是全球許多先進國家正在推動的作為。歐盟今年推出《歐盟整備聯盟戰略:強化歐洲在世界變動中的韌性》,作為對成員國的韌性指引,其內容涵蓋政策訂定、公私部門協力、歐盟與北約軍文協作、乃至於社會與個人的準備等面向。
歐盟的指引具體內容包括7大領域,分別是「保護歐洲的關鍵社會功能,以在危機時關鍵設施與系統能繼續運作,維持社會穩定」「提升民眾應變能力培養全民對於災害風險的認知與自我應變能力,讓社會更具韌性,鼓勵每戶家庭儲備足以應對72小時的基本緊急用品」。
「加強危機應對協調,以建立統一平臺與流程,讓歐盟各國在危機應變上能即時協作、快速反應」「強化民軍合作機制,促進軍方與民防、消防、醫療等部門密切合作,提升整體應變與動員能力」「提升風險預測與前瞻分析,建立系統化的風險分析與預警機制」。
「促進公私部門合作,私部門是物資供應、技術創新與基礎建設的關鍵,必須成為合作夥伴」「加強對外合作,認清威脅具有跨國特性,須與外部夥伴建立穩固聯盟,提升整體安全網。」
國安人士指出,歐盟指引當中的7大範圍也都是台灣當下正在積極推動的。只要民眾準備得越好,這也是強化嚇阻的一環,讓威權者認為「每一天都不是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