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銀簪子》曾獲2000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並入選2001年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的經典之作。時隔25年,《銀簪子》再次重返大銀幕,蕭菊貞回憶當年才28歲的她,並採用16釐米膠卷拍攝,而片中中國大陸的畫面因當年未開放拍攝,她與攝影師秦鼎昌冒險偷拍,才留下那個世代的歷史痕跡。
她坦言,那時太年輕、不知道題材的艱難與沈重,過程中其實很難承受許多受訪者生離死別的故事,但總有使命感驅使她繼續完成。她說:「我們留下了他們的聲音,無論你是否認同這些生命歷程,但那都是真真實實的存在,25年後能再讓我們反思及面對,這是很重要的文化價值。」

導演侯孝賢曾表示:「看蕭菊貞的紀錄片很舒服,像是閱讀一篇散文,很容易令人動容,那是作者很真實的感情,也是她發自內心的感受,讓我想起當年我拍攝《童年往事》的心情。」蕭菊貞昨日映後特別感謝侯導當年在她資金短缺時伸手相助:「當時拍到後來完全沒錢了,底片沖到最後也拿不出來,我只好去打工。侯導知道我的狀況後把我叫去辦公室,問我為什麼在拍廣告,應該要去完成這個很重要的歷史。後來得知侯導慷慨支付80多萬費用。我真的很謝謝他,沒有他當時的那筆錢,我沖的底片是拿不出來的。」
紀錄片《銀簪子》剪接師陳博文昨日也到場觀影,他分享當年跟導演認識是《紅葉傳奇》的專訪,兩人一聊就聊3小時,讓陳博文深刻感受到蕭菊貞對紀錄片的熱忱。當時陳博文隨口一句:「你如果真的是找不到資源、沒有人剪的話,就打電話給我,我看看我沒有時間。」結果隔天就接到電話,陳博文也因此踏入剪紀錄片的工作。

蕭菊貞導演透露,當年剪接陳博文和聲音設計杜篤之都跟她說,只要給一個紅包、裡面包一塊錢就可以了。「你們很難去想像,當年拿到金馬獎的時候,他們是拿裡面只有一塊錢的紅包,一直到後來陸續拿到獎金,我才有能力給他們工作費。」
紀錄片《銀簪子》第二場特映會將在10月12日於光點華山電影館放映,目前僅剩少量票券,也歡迎各單位聯繫包場。此外,大塊出版也緊急再版蕭菊貞當年幕後同名電影書,這不僅是台灣第一本紀錄片幕後創作記錄,並收錄導演父親的自傳內容,為這段時代留下更深刻的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