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學

資料顯示狀態

  • 一次無限滾動應顯示 12
  • 目前取得的資料共 20
  • 目前顯示的資料共 12
  • 取得的資料足以顯示,不需要發request
  • 最終應顯示 12
--

發request狀態

  • 目前已發request 1
  • 最終應發request 1
--

loading狀態

  • 正在發request中:
  • 仍有資料未被取得,開啟無限滾動功能
鏡相人間/研究怪物的人 陳俊傑、葉怡伶、翁德怡
人物
鏡相人間/研究怪物的人 陳俊傑、葉怡伶、翁德怡
2025.10.25 05:28
台灣的鑑識科學並非只存在於戲劇裡。翁德怡是台大法醫所所長,其率領的檢測團隊協助「寶林茶室中毒案」驗出台灣首例邦克列酸;陳俊傑在警大為第一線執法人員培養鑑識專家;犯罪心理博士葉怡伶則在監所與犯罪者面談,丈量我們與「惡」的距離。3位分別來自法醫學、刑事鑑識與犯罪心理領域的專家,從血跡、指紋到人心,追索真相的邊界。正如翁德怡所說:「真相只有一個,但真相只有加害者與被害者知道,有時甚至連被害者也不知道原因,只能靠科學鑑識盡量拼湊出真相。」
新竹縱火、安倍被刺……那些犯罪者在想什麼? 鏡好聽全新企劃Podcast《犯罪心理學大解析》第三季開播
文化
新竹縱火、安倍被刺……那些犯罪者在想什麼? 鏡好聽全新企劃Podcast《犯罪心理學大解析》第三季開播
2022.11.01 11:44
新竹縱火、安倍晉三被刺、柬埔寨求職詐騙……各種駭人聽聞、令人匪夷所思的犯罪案件不時發生,你有想過那些犯罪者在犯案前一刻,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嗎?
【娛樂透視】《解讀惡之心》翻新懸疑題材 犯罪側寫師視角追凶
娛樂
【娛樂透視】《解讀惡之心》翻新懸疑題材 犯罪側寫師視角追凶
2022.04.10 05:58
燒腦韓劇《信號》《VOICE》等受觀眾喜愛,相關類型題材也不斷推陳出新。SBS電視台今年初推出的《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以分析犯罪心理的犯罪側寫師視角窺探凶嫌內在動機,播出後獲好評。
韓劇描繪凶殺案受限電視台尺度 馬賽克成「必要之惡」
娛樂
韓劇描繪凶殺案受限電視台尺度 馬賽克成「必要之惡」
2022.04.10 05:58
韓國男星金南佶在主演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中飾演一名犯罪側寫師,該劇改編自犯罪側寫師權日勇和作家高納穆的著作《追逐怪物的人》,透過犯罪側寫師的角度來剖析犯人心理。《惡之心》聚焦在人的內心,導演朴寶藍接受本刊專訪透露,因《惡之心》是電視劇,部分細節必須配合電視台的審議規定進行調整,但作品原先就不是要討論凶殺案的殘忍內容,她表示拍攝時壓縮了許多犯案細節。
在眾男性間打拚 女刑警、女記者為《惡之心》畫龍點睛
娛樂
在眾男性間打拚 女刑警、女記者為《惡之心》畫龍點睛
2022.04.10 05:58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以90年代後期的韓國為故事舞台,描繪犯罪搜查的發展與體制的確立,金南佶飾演南韓首位犯罪側寫師,陳善圭則是引進科學搜查的關鍵人物。除2要角外,劇中還追加了原著沒有的女刑警、女記者等角色,為故事畫龍點睛。
長年接觸最凶殘殺人犯 韓首位犯罪側寫師病痛全上身
娛樂
長年接觸最凶殘殺人犯 韓首位犯罪側寫師病痛全上身
2022.04.10 05:58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改編自犯罪側寫師權日勇和作家高納穆的著作《追逐怪物的人》,除以權日勇及他的長官尹外出作為原型打造2要角外,劇中許多事件也改編自「雨衣殺手」柳永哲、「快樂殺人犯」鄭南奎等多起連續殺人魔的真實案件,擔任顧問的權日勇一再提醒劇組必須考量受害者與家屬心情,小心重現,而他也因長年接觸殘忍凶殺案,2017年辭去犯罪側寫師一職。
揭「快樂殺人犯」的扭曲人格 他把自己當最後一個行凶對象
娛樂
揭「快樂殺人犯」的扭曲人格 他把自己當最後一個行凶對象
2022.04.10 05:58
金南佶主演的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透過犯罪側寫師角度來剖析殘酷凶嫌的內心,他飾演的宋河英以韓國首位犯罪側寫師權日勇為原型,劇中也改編了多起轟動社會的凶殺案,包含女童分屍案、「快樂殺人犯」鄭南奎連環凶殺案、「雨衣殺手」柳永哲案等。其中劇中的「南基泰」原型即為鄭南奎,他在1989年至2006年期間持續犯案,造成13人死亡,20人受傷,警方將他逮捕到案後,發現他家中貼滿權日勇的相關報導,而此畫面也在《惡之心》中完整重現。
金南佶《解讀惡之心》最後凶殺案曝光! 「美型暖男」騙搭順風車7女遇害
娛樂
金南佶《解讀惡之心》最後凶殺案曝光! 「美型暖男」騙搭順風車7女遇害
2022.03.07 18:05
41歲韓國男星金南佶近年佳作不斷,最新描繪犯罪側寫師的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播出後雖遇上冬季奧運停播3週,但熱度不減,上週收視再飆升。該劇參考多起真實案件進行改編,第10集最後出線的司機,觀眾憑一張照片便發現是2009年轟動韓國社會的「京畿道西南部婦女連環凶殺案」。
【好聽人物】戴伸峰:我們與罪的距離
文化
【好聽人物】戴伸峰:我們與罪的距離
2021.10.26 10:59
犯罪心理學家戴伸峰研究的是普通人最不願直視的人類與社會黑暗面。但在「教授」的外衣之下,戴伸峰其實有顆易感的心靈。在研究犯罪案件時,他會揣摩加害人與被害人的心理狀態,甚至讓這些情緒侵蝕他的生活,模糊了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距離⋯
【犯罪心理學S01E10】從「科技的想像」偷窺未來犯罪模式
文化
【犯罪心理學S01E10】從「科技的想像」偷窺未來犯罪模式
2020.08.20 10:00
早期因為緊密人際關係所產生的「熟識型衝動暴力犯罪」,很有機會在這種隔離、疏遠的互動下淡化;取而代之的可能是「被陌生人所攻擊」的犯罪現象。
【犯罪心理學S01E09】犯罪之後,矯正之前:刑罰與監獄的現在進行式
文化
【犯罪心理學S01E09】犯罪之後,矯正之前:刑罰與監獄的現在進行式
2020.08.06 10:00
從數據上來看,臺灣各級監獄所收容的這些犯罪人,大概六成到七成的收容人有前科紀錄;而這也帶給我們很不一樣的觀點——這些人服刑,感覺好像到監獄大學去受訓一樣,反而會做更多的壞事了。
【犯罪心理學S01E08】不犯罪的多數:是「不會」還是「還沒」?——談犯罪學中的環境影響
文化
【犯罪心理學S01E08】不犯罪的多數:是「不會」還是「還沒」?——談犯罪學中的環境影響
2020.07.23 06:00
犯罪對於犯罪人在犯罪當下,其實是一個一本萬利、非常容易讓他達成心願的行為,所以這時候社會上就必須有一些煞車、門檻的功能。這時候有兩位重要的學者Hirschi跟Gottfredson,他們提出另外一個控制的觀點,除了剛剛大腦內鍵的踩煞車功能之外,「社會能不能夠給一個人控制的功能」。
loading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