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6 21:42 臺北時間

【你所不知道的拉丁美洲】紅色的拉丁美洲

mm-logo
時事
位於秘魯的彩虹山。不管從政治還是文化層面,紅色都能做為拉丁美洲的代表色。(圖片來源:Pixabay)
位於秘魯的彩虹山。不管從政治還是文化層面,紅色都能做為拉丁美洲的代表色。(圖片來源:Pixabay)
紅色蘊藏能量、亢奮、愉悅、決心和勝利,以這個色調來形容拉丁美洲應該最合適,不是因為拉丁美洲至今仍有一些國家堅守社會主義路線,而是從文化層面來看紅色的拉丁美洲。
若要以顏色形容拉丁美洲,紅色應該最合適,不是因為拉丁美洲至今仍有一些國家堅守社會主義路線,而是從文化層面來看紅色的拉丁美洲。
色彩不只營造感覺,不同色調尚可提供不同的思想反應及感官刺激,可喚醒靈魂深處的微妙震動。在明喻上,紅色象徵血液、火焰和太陽;在暗喻裡,紅色代表美麗、勇氣和勝利。從色彩學觀之,紅色有熱情、能量、溫暖的正面意義。康丁斯基(Wassily Wassilyevich Kandinsky,1866 -1944)在《論藝術的精神性》(De lo espiritual en el arte)中表示,明度高的紅色類似中度的黃色,給人能量、亢奮、愉悅、決心和勝利的感覺。
紅色是最醒目的顏色,也是最令人著迷的色彩。美索亞美利加印地安人已善用各種色調的紅色:將鐵片置於螞蟻窩內使產生氧化鐵而得紅赭色,從胭脂蟲取得鮮紅色,自胭脂樹獲取橘紅色。
胭脂蟲附著於一種有團扇肉質莖的仙人掌上,這種仙人掌學名為「Opuntia dillenii」,阿茲特克人的納瓦語稱之「nopalli」。去除團扇仙人掌表面的尖刺後,橫切成細條,煎炒調味後即可入菜,至今仍是墨西哥菜餚中不可或缺的食材。古阿茲特克人視團扇仙人掌的紅色花朵為火焰,是火神的化身,而所結出的果實甜美多汁,是墨西哥乾旱高原上最珍貴的果實之一。胭脂蟲其實是團扇仙人掌的病蟲害,蟲子體形微小,外觀呈白色,但體內充滿鮮紅汁液,鮮艷如火焰一般,用於染布、或作為繪畫原料。
為了大量採收胭脂蟲,古印地安人早已藉人工方式繁殖胭脂蟲。西班牙人進駐美洲之後,見識到這種美麗的紅色天然染料,莫不為之瘋狂,進而引進歐洲。17世紀,胭脂蟲成為銷往西班牙的重要產品之一,與黄金白銀一樣貴重。
可用來製作紅色染料的胭脂蟲。(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紅色在美索亞美利加文明裡代表東方,是太陽昇起的方位,象徵正統。質言之,美索亞美利加文化因紅色染料而絢麗。從壁畫、陶器、金字塔、古抄本等出土文物,可發現古印地安人大量運用胭脂蟲的正紅、氧化鐵的紅赭色、甚至硃砂。最明顯的例子是,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帕倫克(Palenque)馬雅古典後期城邦,發現了巴卡(K'inich Janaab' Pakal,603-683)國王的陵寢,巴卡國王的遺體除了戴上玉面具和大大小小的玉飾之外,全身塗上硃砂,藉紅色聯想東方,象徵永生。
胭脂樹是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自墨西哥叢林到亞馬遜流域,甚至安地列斯群島亦處處可見。胭脂樹學名為「Bixo orellana L.」,墨西哥人稱之「achiote」。胭脂樹的樹幹材質佳,可作為建材和製成家具。果實為朔果,外表長滿芒刺,裡面布滿種子。種子呈倒卵狀,外種皮肉質,色紅,是橘紅色染料的來源。
外表長滿芒刺的胭脂樹果實。(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古印地安人,包括亞馬遜河流域與安地列斯群島的原住民,將胭脂果的橘紅色顏料,調入棕櫚油後,再塗抹於臉部和全身;據信,這種紅油彩不僅可防止日曬,所散發的味道亦可驅逐蚊蟲。馬雅人、阿茲特克人在舉行宗教儀式之前,以胭脂果的染料在臉部或身上塗抹。胭脂果可做為食品著色劑,並常與紅番茄一起熬煮,煮出一道道色調豐富且令人垂涎的佳餚。
胭脂樹有利尿、健胃、解熱、袪痰、收斂的效果,亦可當成木薯的氫氰酸解毒劑。此外,胭脂樹有興奮作用,阿茲特克人將種子磨成粉,做為春藥,當國王及貴族飲用可可時,也會加入胭脂果,好讓可可的顏色更如血液一般。食色性也,對阿茲特克人而言,胭脂樹正是如此,儼然繁衍世代的動力。
1500年,葡萄牙探險家抵達巴西,並命名為「聖十字架之地」(Terra de Santa Cruz)。探險家在沿海地方發現一種樹幹內部呈現鮮紅色的硬木,當地印地安人從中萃取出紅色染料,做為抹臉塗身的顏料,拓殖者以葡文稱之「Pau-Brasil」,即「炭火之木」。「Pau」乃樹木之意,「Brasil」則取自炭火「Brasa」。由於當時紅色染料在歐洲十分珍貴,尤其對昂貴紡織品更是不可或缺,葡萄牙王室將紅木開採權交給少數商人,因而造成盜林走私猖獗,同時也引來荷蘭、法國的覬覦,不斷侵犯「聖十字架之地」,甚至鼓動海盜搶劫葡萄牙商船。久而久之,大家就忘了原來的命名,稱這個盛產紅木之地為「Brasil」,即「巴西」國名的由來。
巴西國名的緣起是因為當地盛產巴西紅木。(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巴西紅木又名巴西蘇木,為一種豆目豆科蘇木屬的植物,除了可以提供紅色染料外,樹幹紋路直,而且質地十分細緻堅韌,很適合製造高級家具,也是小提琴琴弓的上等材質。巴西紅木生長速度緩慢,僅半世紀光景,在拓殖者的濫伐下,幾乎瀕臨絕種。巴西紅木是國名的由來,也是1924年代推崇本土美學與原始主義的文學宣言,更是巴西人的符碼,巴西政府終於在1978年立法,將巴西紅木定為國樹,並列為瀕危物種,積極推廣造林運動。
借用康丁斯基的理論,紅色蘊藏能量、亢奮、愉悅、決心和勝利,從前哥倫布文明至今,以這個色調來形容拉丁美洲,極為恰當。
作者簡介:陳小雀
現為淡江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以推廣拉丁美洲文化為志業,足跡遍及拉美各國,出身標準的學院派,卻喜歡反向思考,寫論文像散文,寫散文像論文。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