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4 07:00 臺北時間

【一鏡到底】鄉愁與憂愁 巴奈專訪之三

mm-logo
時事
6月2日的清場日,巴奈(左)和伴侶那布(右)始終相依,他們在大雨中神情落寞,身後是被警方拆除後聚集成堆的藝術品和物資。
6月2日的清場日,巴奈(左)和伴侶那布(右)始終相依,他們在大雨中神情落寞,身後是被警方拆除後聚集成堆的藝術品和物資。
她回憶小時候,「洗溫泉不用花錢,只要鋤頭挖一挖,石頭疊一疊,把溪水流進來、溫度調好,就可以洗了。但現在洗溫泉要錢,而且飯店都把廢水排進溪裡。」孕育原住民文化的土地,長年來被政府和財團蠶食鯨吞,使得土地的記憶正在消失,「以前看到車道兩旁的木麻黃,就知道快到家了,後來馬路拓寬後就什麼都沒了,這叫鄉愁。」她在這座島嶼上帶著鄉愁,也帶著憂愁,花東縱谷僅剩的淨土全是台糖私有地,若照現定的「劃設辦法」,「到時全蓋成知本飯店,你能接受嗎?」她閉目低頭,像在嘆氣。
6月2日,巴奈在凱道第100天。宣稱和巴奈是朋友的蔡總統沒來,警察來了。一早,300名警力在異常猛烈的傾盆豪雨中清場,原本的帳篷和遮雨棚被夷為平地,美麗的藝術品被粗暴地扔進卡車移送保管場。
凱道部落一度在車道上搭起大型的原住民裝置藝術,為嚴肅的議題和空曠的凱道增添藝術文化氣息。

從雨水到汗水

大雨如泣,全身濕透的巴奈堅持不走,「在每個人都安全、不生病的情況下,我們會用最精簡的方式繼續留在這裡。」她難掩失望與傷心,卻仍強打起精神,「我們不想製造社會更大的撕裂和痛苦,所以我要求每個人冷靜、不要反抗,他們可以欺負我們,但我們不會妥協。」她推著輪椅上的那布,走到凱道的4個角落舉牌,牌子是巴奈和蔡總統在總統就職典禮上的合照,還有一個「騙」字。
6月6日,巴奈在凱道第104天。大雨過後是無情艷陽,凱道部落在200公尺外的台大醫院捷運站口重生,而原本占據的轉角只剩她此刻端坐的那張椅子。「土地不是從祖先那繼承來的,而是跟孩子借的。」她引用甘地的話。過去,她因孩子結束流浪的命運;如今,她為孩子踏上流浪的旅程。
凱道部落持續進行以藝術文化為主的柔性抗爭,許多人寄來東海岸的石頭,以彩繪石頭獻上祝福,並表達捍衛傳統領域的決心。
今年母親節,她在凱道,無法見到家鄉的母親和女兒,只傳訊給16歲的獨生女:「謝謝妳當我的小孩,很抱歉我們把自己的身體等在凱道,沒有陪伴照顧妳。」在孩子身上,她學到勇敢和樂觀,「孩子就是一個奇蹟,每天都在追求快樂。」但想到現在的處境,她不禁苦笑:「快樂有這麼難嗎?」總統府就在眼前,回家的路依然遙遠。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