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連假後的上班日,鼎泰豐位在101大樓、占地400坪的旗艦店共有380個客席,放眼看去只坐了不到半數,雖說當天已過中午用餐時間,但在疫情前,鼎泰豐可是排隊名店,擠滿慕名而來的國外觀光客,排隊候位30分鐘甚至1個小時是鼎泰豐門市的日常。
楊紀華小檔案
- 出生:1956年3月29日(65歲)
- 學歷:淡水工商專校
- 經歷:花園新城交通調度員
- 現職:鼎泰豐董事長
- 家庭:已婚,育有3子
受疫情衝擊 營收掉25%
曾獲CNN評選為全球最佳連鎖店,並獲香港米其林一星推薦的鼎泰豐,小籠包等餐點看起來美觀精緻、用餐環境高貴不貴,是觀光客到台灣旅遊指名必訪的餐廳,不僅是美食界的台灣之光,也是台灣唯一擁有世界級品牌的餐廳。
根據統計,鼎泰豐去年在台賣掉2,382萬顆小籠包(包括鹹甜口味),約是1400座101大樓的總高度,成績看似耀眼,但因去年肺炎疫情,少了朝聖的國外觀光客,生意大受影響,營收掉了25%。
屋漏偏逢連夜雨,今年初,鼎泰豐第二大股東、持股高達45%的台聚集團第二代長子吳亦猛傳出賣股的消息。鼎泰豐董事長楊紀華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平常心看待,「當初因為他(吳亦猛),才比較有膽子展店,鼎泰豐也才能擴充得這麼快。」
知情人士透露,鼎泰豐在2000年時來店人潮不斷,國外觀光客更是慕名而來,楊紀華於是決定大舉展店,吳亦猛也拿出1億元力挺楊紀華興建中央廚房,並取得45%股權。想不到展店成績遠遠超過預期,短短20年,鼎泰豐在美國、日本、中國、新加坡和英國等12國共有167家門市,年營收約百億元。為了慰勞員工,鼎泰豐在每年4月第2個禮拜三,特別休息1天舉辦旺年會,各國的員工也都會帶隊來參加這場2千人的盛宴。
大股東想賣 喊價四十億元
知情人士透露,「吳亦猛雖然掛名鼎泰豐副董事長,但他不管事,在鼎泰豐裡也沒有自己的人馬,吳亦猛已經75歲了,他有自己的財務規劃,想賣掉持股,買下45%股權的新股東,怎麼可能跟吳亦猛一樣不插手?」
外界對台聚集團並不熟悉,因為吳亦猛、吳亦圭兄弟相當低調,實際上,集團共有5家上市櫃公司,分別為台聚、亞聚、華夏、台達化和越峰電子,這5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713億元。
早期台聚集團第一代掌門人吳壽松,因代理蜜絲佛陀化妝品、固齡玉牙膏等知名品牌商品,賺進不少財富。1982年,創辦台聚的大股東-美商國民製酒及化學公司(NDCC)決定全力發展在美國的事業,將全數賣掉台灣的事業,吳壽松聽到消息後,買下台聚股權跨足石化業。
友人透露,身為台聚集團第二代長子的吳亦猛,喜歡開勞斯萊斯出門,十足的名士派,平時與楊紀華互動並不頻繁,「吳亦猛的個性非常好,幾乎從來不和別人吵架,也不跟人爭論,日子過得很快樂。知子莫若父,吳壽松因此把台聚集團的棒子交給另個兒子吳亦圭經營,吳亦猛就單純當個股東。」
據了解,早在3年前,吳亦猛想要出脫鼎泰豐持股,找來友人、富邦銀行董事長陳聖德幫忙,知情人士透露,「當時估出來鼎泰豐的價值是4億美元,換算成新台幣約120億元,吳亦猛持股45%,市值也有54億元,他要賣40億元,已經是很便宜了。」換言之,吳亦猛當初投資1億元,20年後出脫獲利至少40倍。
1名投資銀行高層分析,「85度C(美食KY)市值290億元,在中國、美國和澳洲有分店,但鼎泰豐在美國、中國、日本和新加坡的排隊人潮比85度C多,知名度和評價也比85度C高,所以鼎泰豐市值應該不只120億元。」
知情人士透露,包括頂新集團的康師傅、大成韓家以及私募基金,都曾經先後與吳亦猛洽談買股交易,結果卻都無疾而終,關鍵在於楊紀華堅持不上市,甚至相當排斥大型投資機構成為新合夥人。
堅持不上市 高人事護品質
對於堅持鼎泰豐不上市的說法,楊紀華坦承不諱,他的理由鏗鏘有力,「上市就沒辦法堅持用56%的人事費用留住員工,股東和員工很難取捨,但鼎泰豐是靠好的員工才能維持品質,這是鼎泰豐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是不可以犧牲的!」
「我的要求比較嚴格,不論是師傅(廚師)和好的服務,我認為付出56%,員工們才能夠達到要求。」楊紀華堅定地說:「這是我十幾年前體認到的,所以鼎泰豐的人事成本從42%提高到48%,再提高到56%,今年已經是第5年發到56%了。」
但法人對此卻有不同看法,因為鼎泰豐1年約百億元營收,扣除56%的人事成本後,淨利大概只剩不到10億元,扣除保留盈餘後,股息發放並不優渥,對買家來說,如果鼎泰豐堅持不上市,股息投資報酬率比起銀行定存又沒有太多的吸引力,出手意願自然不高。尤其,56%的人事成本比起同業平均不到3成多出近1倍,更是令買家望之卻步。
寫下台灣餐飲業傳奇的鼎泰豐,是由楊紀華的父親楊秉彝在1958年創立,由於楊秉彝早年曾在「恆泰豐」任職賣油,後來恆泰豐因轉投資失誤受到牽累被迫解散,楊秉彝便自立開油行,因是向「鼎美油行」批油,因此店名第一個字取為「鼎」,另為感念他曾受恆泰豐老闆照顧的恩情,店名後2字取為「泰豐」。後來,楊秉彝透過管道向于右任索了「鼎泰豐油行」墨寶當招牌,這幅字至今仍懸掛在鼎泰豐總店。
流程標準化 攻全球攀高峰
1972年罐裝沙拉油問世後,鼎泰豐油行生意受到重擊,楊秉彝在蔣介石御廚、復興園老闆唐永昌的建議下,把原本賣油的店面改成一半賣油、一半賣小籠包,沒想到,真材實料的小籠包熱賣,客人越來越多,後來便收掉油行生意,專心賣小籠包。
1980年代,很多商場看到鼎泰豐生意這麼好,都邀請鼎泰豐開分店,接棒的楊紀華一一拒絕,日本高島屋派駐在台北的事務所所長佐野恭太郎雖也遭拒絕,還是經常前來用餐,並與楊紀華成為好友。
1993年,鼎泰豐獲美國《紐約時報》評選為世界十大美食餐廳,名氣遠播海外,高島屋再度邀請鼎泰豐到日本開店,楊紀華要求必須派員前來台灣學習,並通過鼎泰豐的認證考試,高島屋便派了3名員工來台北學習製造過程和經營方法,鼎泰豐第二家店就在1997年落腳日本新宿。
當時,高島屋派來學習的員工詢問小籠包的麵粉和水比例、發麵溫度等,鼎泰豐師傅答不出來,只說一切憑經驗;為此,楊紀華制定一套標準化流程,例如5公克的麵皮、16公克的內餡、18摺封口,以及4分半鐘的加熱時間。鼎泰豐與高島屋的合作,不僅是跨出台灣的第一步,也開啟全球化和企業化的發展,楊紀華從此帶領鼎泰豐攀向高峰。
疫期蹲馬步 強化員工訓練
去年肺炎疫情來襲,鼎泰豐的生意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總店附近的永康街商圈一年內多達45家店關門,就連在永康街開業13年的度小月擔仔麵也不敵疫情,貼出關店公告。
對此,楊紀華坦言:「過去幾年鼎泰豐平均1年開7家店,但疫情後,我們只開2家店。2003年SARS的疫情雖然影響也很大,不過SARS只持續了3個月,第4個月以後生意就恢復了,這次的疫情已經超過1年,預估年底以前觀光客還是不會回來,要努力撐過這場肺炎疫情。」
楊紀華有信心地說:「我們的獲利還是很不錯,以前營業最好的店是101大樓門市,現在最好的分店是台中的大遠百,因為百貨公司好停車。疫情對我們來說不見得不好,鼎泰豐反而可以藉機強化員工的教育訓練,根基可以扎得更深。」
楊紀華對疫情帶來的衝擊,並不太擔心,反倒是大股東吳亦猛要賣掉持股,讓他傷腦筋,不過,他口風很緊,再三強調事關大股東個人行為,他無法置評。寫下台灣餐飲業傳奇的鼎泰豐,第二大股東的股權最後落誰家,已在市場掀起話題。
堅持不上市的賺錢台商
企業到達一定規模後,往往會向資本市場叩關,一方面方便籌資、實現獲利,另方面也可提高知名度,吸引優秀人才。
不過,台灣也有部分實力雄厚的企業堅持不上市,例如長春石化集團、奇美實業、義美食品和鼎泰豐。長春石化集團總裁林書鴻曾說,公司成立70年以來從沒有虧過錢,既然不缺錢,就堅持不上市、不借錢為原則,低調打拚。
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希望打造幸福企業,他認為,企業不應只以賺錢為目的,因此寧可穩穩賺也不上市。奇美跨入電子業成立的奇美電子,在金融海嘯爆發後併入鴻海集團旗下的群創,堅持不上市的奇美實業反而細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