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裡,弟弟到底有沒有行凶?轉學生是惡意割傷同學?郭珍弟以細膩的情節設計,呈現「探究真相」之難。
電影另有幾句看似不經意的對白,劇中,弟弟傷心又憤怒地回憶起中學時期只因站在路邊,就被警察誣指鬧事。
人一旦被冤枉會變得如何?電影並未明說。我們與郭珍弟聊起這一點,她如此分析:「我覺得是逐步的,當你被冤枉了,你會對維持社會秩序的這套系統產生不信任、不滿,可能就會慢慢偏離這套系統對你的要求,因為你對它已經失去信任感了。我們會遵守某些規則,是因為對它有一定的信任感。」
不論蒙冤或其他的不公平,她觀察:「我覺得這種不信任是很多問題產生的來源,如果我們並不相信這套規則是有其意義的、或穩固的,我們解讀成那只是服務了某一小部分人、便利了某一小部分人,那我們為什麼要完全遵守這套規則呢?我觀察到一些慢慢走上歧路的年輕人,他們確實早早察覺了『規則是服務那些制定規則的人』。他們也是從一個很單純的兒童慢慢長大,並不是從小就懷疑這件事,那是經驗的累積,不信任是累積來的,很多事情確實是服務那些制定規則的人。」
從代課教師困境到司法冤案,甚至觸及階級、權力、勞工,《期末考》片名溫馨,實則寫實到近乎殘酷,郭珍弟如此形容自己這部作品:又恐怖又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