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是出了名的用人狠,它可以高薪聘請你,甚至突然招攬人馬新開一組,但倘若表現不佳,第二天解僱的大信封馬上出現在你桌上。陳新政記得,在《蘋果》頭二年,每天快速學習,觀察資深同事怎麼工作。
10年來,他一直在《蘋果》財經組。他認為,報社以相對充裕的人手和資源,一度達至不錯的規模效應。最初財經組有50多人,後期也有40多人,同事們互相補位,一起追查上市公司的帳目有無「化妝」,一起分析、解構大公司的重組、香港名門望族的爭產,也一起參與巴拿馬文件的偵查。
陳新政覺得,對於新聞報導,人手和資源非常重要。「多十倍的人,資源完全不同,一則新聞不是1、2個記者做,是很多人一起幫手的,一起去養成一個讀者群。你專注做一則新聞的時候,就有其他同事幫你補位,整個槓桿是不同的,十個人一起做事,不是做多你十倍,是做多你的20、30倍。」陳新政快速地分析。
榮景成追憶 失落無力
近年來,網際網路衝擊加劇,加上政治壓力之下廣告不斷流失,《蘋果》收入大減,也不得不裁員和創新,同時,集團也出現尾大不掉的情況。2008年《蘋果》開始推出「動新聞」,開拓網路報導,2019上半年推出網路訂閱,中間《蘋果》多次裁員,並將部分新聞業務改為外包制,但員工數量依然龐大,也難以理順網報之間的溝通協作。
如今一切皆為雲煙。親眼看著報社高層一一被捕、入獄,報館很快就完全關停,陳新政決定離開媒體業。做了十年的記者,突然之間,他有種幻滅感,似乎從前的努力都被否定了。
「整個行業好似沒有了,他們真的好似將整個行業在香港抹走了,很誇張,這種感覺(對我)衝擊很大。」他今年35歲,兒子出生不久。突然失業後,他短暫休息了一週,發現自己閒不下來,又想起以前做新聞時註冊過foodpanda等外送平台,就去送了幾天外賣。
他說,財經組同事們找新工作不難,不少人本來也是KOL,現在以YouTube為平台,講房市、股市。陳新政覺得自己不適合做網紅,最終決定拿出港幣數十萬元的積蓄,和朋友一起加盟餐廳品牌,開了一家炸雞店。
「起碼有個希望可以往上流,現在做記者,你看不到希望可以向上流。」他說。
跑財經新聞時雖天天和數字打交道,但和親自運營一門生意相比,畢竟還是大不相同。從前採訪過的商界老闆光顧店裡,看幾眼就認為賺不了錢,因為每份餐食都分量太大,客人吃一份就飽了,不會額外叫小菜。
「我叮一聲,原來做生意是這樣做的。」陳新政笑著說,但還是不想減少分量。現在他天天守在店鋪12個小時以上,平日見兒子的時間也少了,看新聞就更少了。
過去半年,他覺得自己和不少朋友都陷入一種疲倦和無力感,不再關心社會政策、制度的變化。「大家都累了,香港都累了,我覺得,追下星就算了,這幾年都累了。」他感嘆。
出頭鳥噤聲 整頓未止
「自從沒有做(記者),我很少看新聞,眼冤(看了不開心),看來做什麼?只有越來越灰(灰心)。」大雄邊開著計程車邊說。其實他還有留意,他受訪前幾天,《立場新聞》總編輯鍾沛權宣布因家庭原因辭職,大雄感覺更灰心了。鍾沛權妻子為《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目前陳沛敏被控「串謀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自今年7月21日被收押至今。
壓抑的社會氛圍下,小小的計程車車廂,反而讓大雄安心。他加入了幾個「黃的台」—2019年後香港冒起黃色經濟圈,支持反抗運動的計程車也組織了打車平台,大雄常常去接黃的台上不太有人接的短途單。
有次他和乘客聊往事,一起罵政府,聊得太投入開錯路,繞了一大圈。下車時乘客還是按照車表付費,對大雄說:「希望下次也能見到你。」
梁嘉麗認為,2021年6月壹傳媒的結業,只是香港進一步變質的開端。「《蘋果》(消失)是個序幕,一個生態改變的開端,6、7、8、9、10月,其實不僅僅是《蘋果》,也包括很多民間組織、異見者的消失,異見領域就一起萎縮了,變成只剩下一種聲音。」
李立峯指出,《蘋果》的消失,再加上公營機構香港電台換高層、整頓《鏗鏘集》等節目,商業電視台有線電視(Cable)大裁員、《新聞刺針》全員被裁、《有線中國組》被徹底換人等舉動,香港主流媒體的空間在過去一年多被大幅收緊,並進一步帶來寒蟬效應。
「當相對敢言的媒體消失或轉型了,也影響了原本在他們後面的媒體…如果原本站在你身邊的人都不見了,跟著你望左望右,隔壁的人都不見了,原來你變成了出頭鳥,心理壓力就不同了。」李立峯進一步指出,香港正在進行劇烈的典範轉移,整頓還沒有停止,例如政府對《立場新聞》《眾新聞》和網路空間將如何管治,目前還是未知數。
過去半年,港府和建制派人士不斷表示,網路上存在大量假新聞、假消息,煽動市民對政府的仇恨,因此或需針對假新聞立法,此舉引發社會對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的進一步憂慮。
薪資遭拖欠 應該告誰
《蘋果》資金遭政府凍結並結業後,全部員工該年六月的薪酬、代通知金(據香港勞工法例,僱主或僱員在終止合約之前,應給對方適當通知期,通常為提前一個月,倘若沒有,應支付一個月薪酬為「代通知金」)和年假補錢的薪資,也被拖欠。
目前,香港《蘋果》《壹傳媒》員工分批到政府勞工處登記被欠薪,並經司法機構啟動向公司追薪的程序,案件正陸續開庭。梁嘉麗表示,不少記者也曾上勞工處諮詢,但最終決定不告公司,也不想再管是否可以拿回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