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社長廚房手記162】膏蟹馬蹄蒸肉餅 曾經夢幻豪華的壹週刊滋味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在晶華酒店「晶華軒」吃到「膏蟹馬蹄蒸肉餅」,豪華的滋味讓我回想起當年《壹週刊》創刊時的大手筆夢幻行徑。
在晶華酒店「晶華軒」吃到「膏蟹馬蹄蒸肉餅」,豪華的滋味讓我回想起當年《壹週刊》創刊時的大手筆夢幻行徑。
那天和詹宏志在晶華酒店「晶華軒」餐敘,這道「膏蟹馬蹄蒸肉餅」一上桌,我倆不約而同想到黎智英。我和詹宏志常在黎智英家吃飯,最愛他的蒸肉餅,不過,那是順德菜,肉餅裡加的是欖菜,是鹹魚,是黎智英的童年滋味。詹宏志提起他在台中中央書局演講,放了黎智英的上銬照片向他致敬,結果當晚許多臉書上的大陸友人紛紛退出,現在兩岸情勢如此嚴峻,他也能體會。
我想起2001年的1月下旬,黎先生剛從詹宏志手上買下明日報,要轉辦壹週刊。那時候壹週刊辦公室隔著敦化南路和PChome辦公室對望,有一天我和黎智英從詹宏志那邊談完事回壹週刊,走在斑馬線上,黎智英笑笑地說:「依我的觀察,台灣人很愛開會,詹宏志尤其愛開會。」他接著說:「我就不太愛開會。」他認為跟他開會的人一定都是主管,一定都是全公司薪水最高的一群人,把這些人綁在自己身邊開會,而不是讓他們出去做事,實在太浪費錢了。
走過斑馬線,到了對街的人行道。我心想:「這兩位老闆的管理風格有很大差別。」詹宏志是我明日報的老闆,他強於論述,一席話就能說服我離開工商時報舒適圈,投入台灣第一家網路原生報,他佈局精細,喜歡在做事前,想得十分縝密才出手。又十分惜才,總是放手給同事最大的支持。而黎智英不太說理,總是丟出問題,但可以接受嘗試錯誤,事後驗收成果再檢討。
在詹宏志將明日報賣給黎智英前,我和當時明日報總編輯陳裕鑫(後為蘋果日報社長)也曾試圖挽救。記得我們在一個深夜,於西華飯店見了香港Tom公司的周凱旋和王兟,我們說盡了明日報的優點,以及為什麼他們值得挹注資金,可是,那是網路初見泡沫化的危機時期,許多投資人信心不足。也可惜我們論述能力不如詹宏志,一個多小時的談話沒能說服他們。後來只能接受明日報轉手黎智英,同時,明日報消滅,壹週刊創刊。
黎智英買下明日報,要我做壹週刊總編輯。那段時間,我每天早上8點30分,隻身進到黎智英辦公室。那是一個空曠的辦公室,只有一個大圓桌。我坐下來和他聊天,他丟一個問題,我回答。我丟一個問題,他回答。
黎智英喜歡美食、旅遊。要如何在台灣壹週刊呈現最好的美食旅遊,是我們對話的重點。黎智英喜歡以小見大,他認為最尋常的美食旅遊欄目大家都有,我們一定做得比別人好很多,其他欄目也就一定能夠出眾。
他用英文說:「雜誌就是人物和故事,任何嚴肅的話題,沒有人物、沒有故事,就不好看,不好看就沒有讀者。」他説旅遊不要像行事錄般介紹哪裡好玩,而是要寫出個人深刻的親身經歷體驗與想法,是第一人稱的夢幻旅遊。所以美食要先探訪,多吃幾次才下筆;旅遊亦是多去幾趟才能有深入體會,才能好看;人物採訪更是要多跟幾回採訪對象,絕不是坐下來一兩個小時的會面就能寫盡這個人。
這是創業,這是開始。黎智英告訴我:「不要把壹週刊當作你的工作,而是要當作你自己的事業經營。」幾年後,壹週刊在市場站穩腳步,1年可以賺到2、3億元。有一天,他反而和我說:「這記者一個人做的旅遊花費,夠我全家人玩好幾次,我嚇壞了。」
我一聽就體悟到黎智英的商人身份回復了,我也知道夢幻旅遊的時代結束了。不過,黎智英的理念是一開始可以花比較多的錢,是要訓練記者的觀察及手感,之後應該就可以用較少的花費做出同樣高的品質,因為記者已經成熟了。
壹週刊和接著成立的蘋果日報後來都在台灣掀起巨浪,但浪高也有退潮的時候。有幾回,我和蘋果日報葉一堅主席在陽明山黎智英家吃鹹魚蒸肉餅,開始聽到黎智英說起對台灣事業的灰心。他說:「我每天起床,什麼事都沒做,就看著兩台賓士轎車倒到河裡。」黎智英說的是壹電視的挫折。
其實那時候不論是壹週刊、蘋果日報都業務興隆,每年盈餘加起來超過10億元。但一再聽黎智英的失落言論,我感到不安。我私下問葉一堅,堅哥說:「老闆的心已經不在台灣了。」我看著餐桌上的黎智英,和2001年初,那個在圓桌上口沫橫飛眼神發亮地談夢幻旅遊的黎智英,影像已無法聚焦重疊,一切模糊了起來。
後來就在媒體看到黎智英包裹週刊、日報及電視,要賣台灣壹傳媒的新聞。最後傳出175億元的賣價數字,並獲得證實,新經營團隊甚至都和大家見面,準備接手。但這個交易案被政府卡關,最後失敗。
記得那天深夜,我接到黎智英香港電話,電話那頭,黎智英說:「搞得那麼亂,我不賣了。」他以主動的不賣,來結束這場戲,企圖保持一點尊嚴,但我知道當他一提出交易,又沒賣成,已是輸家。從交易失敗那天開始,員工人心流失,讀者支持力流失,壹週刊和蘋果日報的銷量直線下跌,聲勢下挫。即使再有買家,已不復當年榮景。
2015年年底,黎智英找我到辦公室,不同的辦公室,仍是個大圓桌。他說:「裴偉,紙本沒有未來,我希望你要整頓壹週刊,裁員到只要80人的規模,只做網路新聞。2年後蘋果日報也會不要紙本。」我企圖留一線生機,提出許多開源節流計劃,要優先留下優秀記者。黎智英不置可否看著我説:「網路有網路的思維,資深記者就不要用了,找新記者進來。」我深知這些資深記者一流失,壹週刊就不容易有好新聞了,我那時候也就知道他要我走了。
2016年4月,黎智英要我大裁員,我將壹週刊裁到剩170人左右,也知道我自己該走路了。不過,在執行裁員計劃前,5月有一天黎智英在香港打電話給我,要我找人出價,他想單獨賣掉壹週刊。我在一個星期內找到買家,出的價錢也符合黎智英的要求,一切可能有些轉圜餘地。
5月17日上午10時,黎智英才通知張嘉聲總裁和我連絡談買家事宜,接著一場會議後,黎智英又變卦了。不過這一次,他本人沒打電話告訴我:「不賣了。」而是堅哥下午找我面談,在蘋果日報頂樓抽煙區告訴我黎智英的決定。我說我做到5月31日壹週刊創刊日當天離開,葉一堅說,他6月20日也要退休。
我離開壹週刊後剛好因為之前找過資金,所以很快有機會準備籌辦鏡週刊。其實當時的想法,只是不希望壹週刊長期培養的人才流失散落,因為我了解黎智英心意已決,解散壹週刊一事遲早發生。後來,8月黎智英在陽明山找我和葉一堅吃飯,得知我要辦媒體,有些驚訝,也說媒體沒有前途,要我打消念頭。他是個實在的人,當時他萬念俱灰,説的話是真誠的。後來,壹週刊先收掉紙本,再結束營運,蘋果日報也收掉紙本。一切發展和2015年底,他和我的圓桌談話相應,無奈卻又奈何!
記得那天我在陽明山吃的菜也有蒸肉餅,是樸實無華的欖菜鹹魚版本。現在吃到膏蟹馬蹄蒸肉餅,驚喜之餘,突然有點感傷,懷念起在台灣創業時飛揚張狂的黎智英。有些滋味,就算夢幻豪華一些又何妨?
今天就來做膏蟹馬蹄蒸肉餅。晶華軒主廚鄔海明說:「這是香港的家常菜,有人說加膏蟹太豪華,其實,螃蟹大出的季節,很多香港人蒸肉餅是會加膏蟹的。」他接著說技巧心法:「這道菜要好吃,注意肉不要切得太細,拌肉的時候,順時針攪拌均勻就好,千萬不要打到起膠。因為肉餅吃起來的口感要鬆。」
鄔海明把日本大阪的香桃中式料理餐廳做到米其林一星,先被台北W酒店挖到台灣,2019年出任晶華酒店晶華軒主廚至今。他的港式料理,深得台灣許多美食家青眼有加。但我離開美食採訪圈已久,和他並不太熟,這次要複製這道菜,除了當天現場簡單請教外,特別拜託美食家Elizabeth Kao向大廚再行討教,結果大廚大方公開食譜。所以您會在文章後段看到精確的數字。其中蒸幾分鐘的部分,因為家中爐火力道不如飯店,所以依我實際操作加了幾分鐘,也就不依原食譜了。
我向南門市場盧記訂了2隻大沙母,請他幫我一開切八塊,蟹鉗敲殻。將螃蟹入鍋大火蒸5分鐘,蒸出來的汁要留下來。梅花肉與前腿赤肉混合1斤半,手工剁成肉末,不要太細。再準備蝦仁2包拍扁剁泥,馬蹄半斤切成粗粒、鹹蛋黃2顆壓扁成散形,嫩薑2小支切細末、珠蔥切成蔥花。然後取一鋼盆依序加入豬肉末後順時針溫柔攪拌,入蝦泥後繼續攪拌,再加入馬蹄、鹹蛋黃、薑末。此時再將蒸螃蟹剩下的高湯倒入,並且加入少許的太白粉,鹽跟糖調味。
將拌好的肉餅均勻地鋪在盤上,薄鋪一層不要太厚,並將蒸半熟的螃蟹放在肉餅上,加薑絲進蒸籠猛火蒸8分鐘。取出肉餅,將珠蔥灑在膏蟹身上,起鍋前燒熱花生油,將燒好的花生油均勻淋在蟹身上,花生油會經過蟹身流入下方的肉餅中增香。這就是晶華軒的膏蟹馬蹄蒸肉餅,鹹香膏腴兼美,像當年的夢幻旅遊,豪華的滋味。

晶華軒膏蟹馬蹄蒸肉餅(以下使用鄔海明大廚提供的原始食譜)

材料:沙母600g、梅花肉450g、前腿赤肉 150g、海蝦仁40g、馬蹄30g、鹹蛋黃15g、薑10g、鹽適量、糖適量、珠蔥30g、花生油20g、太白粉適量。
今天用的食材,看看那沙母的膏黃。
做法:
Step1:沙母殺淨後,一開八塊,蟹鉗去殼,進蒸鍋蒸3分鐘留汁備用。(我實際操作5分鐘)
沙母殺淨後,一開八塊,蟹鉗去殼,進蒸鍋先蒸5分鐘。
Step2:梅花肉與前腿赤肉用手工剁成肉末備用。
Step3:用刀身將蝦拍扁剁成泥備用。
蝦仁剁泥加鹹蛋黃。
Step4:馬蹄切成粗粒、鹹蛋黃壓扁散形狀、薑切細末、珠蔥切成蔥花。
鹹蛋黃要拍散。
Step5:取一鋼盆,依序加入梅花豬肉末與前腿肉末,之後順時針溫柔攪拌,加入蝦泥後繼續攪拌,再加入馬蹄、鹹蛋黃、薑米,此時再將蒸螃蟹剩下高湯倒入,並且加入少許的太白粉、鹽跟糖提味。
在絞肉中加薑末及粗切馬蹄。
順時針溫柔攪拌。
加鹽。
拌入蝦泥。
仍是溫柔攪拌。
拌入鹹蛋黃。
倒入蒸螃蟹的汁。
攪拌均勻。
Step6:將拌好的肉餅均勻地鋪在瓷盤上,並且將蒸半熟的螃蟹放在肉餅上,加薑絲進蒸籠猛火蒸6分鐘。(我實際操作蒸8分鐘,還燜了2分鐘才開鍋蓋起鍋)
將肉薄薄平鋪在盤中。
將蒸到半熟的膏蟹放在肉餅上。
放進蒸籠。
蒸8分鐘後,還燜了2分鐘才開鍋蓋起鍋。
Step7:將肉餅小心取出,將珠蔥撒在膏蟹上,起鍋燒花生油,將燒好的花生油均勻的淋在蟹身上,花生油會經過蟹身流入下方的肉餅中達到增香的功用。
淋上花生油、撒上珠蔥。
這道「膏蟹馬蹄蒸肉餅」鹹香豐腴,滋味豪華,讓我回味起壹週刊創刊時的大手筆夢幻行徑。
膏蟹馬蹄蒸肉餅上桌,加了花生油,蟹殼油亮,肉餅鹹香膏腴兼美。我用聖誕白雪和晨曦海棠花拍照。

掌廚人 裴偉

《鏡週刊》社長。雖是時事週刊領頭人,但私人臉書上只見每日吃便當或蒔花弄草紀錄,偶爾還有下廚做菜心得。吃遍美食、喝遍好酒、說得一口好菜的裴社長,在同事催逼下,大方公開私人廚房筆記,圖解詳細,以回覆各方親友綿延不絕的提問,近來結集出版為《裴社長廚房手記》,頓成暢銷書。

《鏡週刊》社長裴偉吃遍四方,也跟各方名廚學菜,最後融會貫通為自己的食譜,近年每個週末都在家做菜,現在也公開他的廚房筆記。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