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轉會透過政治檔案增進社會對黑名單運作的了解,發現威權統治時期,國家機器透過不同機關,例如國安局、外交部、駐外使館、各地僑社與駐外情治人員等,針對特定本國或外國人進行監控,例如當時被列名為「叛亂份子」的當事人,不但學成無法歸國,親人逝世無法返台奔喪,即使入境也遭情治單位嚴密監控。
促轉會五月完成任務總結報告後將依法解散,根據行政院規劃,未來將由各部會承接轉型正義事項,並由行政院長擔任召集人,且設置「推動轉型正義會報」,行政院另外設置「人權及轉型正義處」,持續推動國家人權與轉型正義的政策,立意良好。不過,對於促轉會解散後,轉型正義工作該何去何從,不僅民間團體有意見,連執政的民進黨也有不同聲音。
民進黨立委范雲、劉世芳、管碧玲等人認為,把促轉相關業務交給法務部並不合理。劉世芳更進一步主張,針對加害者識別與處置,政院應邀集司法院、國發會、法務部等單位研議,成立獨立的調查委員會,否則過去法務部、調查局多以「機密」為由彌封、隱蔽相關檔案,若未來交由法務部負責,恐遭質疑球員兼裁判。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真促會)則認為,平復司法不法、識別與處置加害者的工作,皆不適合由法務部當主管機關,前者因法務部屬於行政部門,讓行政權去撤銷司法權的判決,違背權力分立的基本原理,而後者則「很可能在選舉時,成為政治工具。」
面對促轉會即將落幕,國民黨立委曾銘宗曾表示,促轉會打從一開始選人就不對,都是挑選具有強烈意識形態者擔任委員,他給39分,甚至只有29分。民進黨立委陳歐珀則表示,他給促轉會60分,雖然在及格邊緣,但促轉會很多作為都嚴重落後,資料必須透明化,「哪有人加害者的保護比受害者保護還多的?」
促轉會日前公布長達77萬字、2000頁的《任務推動及調查結果報告書》提報行政院,前言提到台灣轉型正義工程的終極目標是「政府機關一體承擔」「全體國民共感共識」,至於促轉會後續留下的任務將何去何從,有待相關機關妥善研議並接手繼續推動,才能讓後人記取前車之鑑,不再重蹈歷史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