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發展改變戰爭型態,國防部近來核定動支43億元,由空軍統籌在全台外離島、高山站台、飛彈陣地等45處營區建置「遙控無人機防禦系統」,陸軍司令部本月6日也表示,為強化地面部隊偵蒐能力,已斥資7.8億元委託中科院採購戰術型近程無人機100架,預定下半年陸續交貨,以守護台海安全。
疑規格綁標 屢遭檢舉
陸軍採購的這批戰術型無人機,將應用在反登陸作戰及灘岸殲敵,透過我軍聯合兵種營編制的步兵或裝甲兵,利用無人機偵察海岸線向外延伸30公里,鎖定渡海來犯的共軍,以刺針飛彈、雲豹八輪甲車或向美國採購的M1A2T戰車等強大火力,第一時間先發制敵,對企圖登陸的共軍施以致命打擊。
知情人士表示,陸軍開出的這項無人機採購規格極高,包括最大起飛重量30公斤、飛行滯空時間1小時、雙光酬載(光學鏡頭與熱顯像儀)時速85公里仍可正常運作、高度須達1,500公尺、光學4K影像傳輸、抗6級風力及不得使用中國製零組件等,全案自去年8月決標後即傳出規格綁標等多項疑雲,檢舉函因此湧向總統府及檢調單位。
為此,中科院已向國安會祕書長顧立雄說明,但全案仍疑點重重。更勁爆的是,廠商自去年得標後陸續試飛,卻頻傳摔機事件。一名參與測試的人士向本刊爆料,指中科院派員到場觀察該批無人機試飛,前後竟掉了8架,摔機時包括中科院督導長、無人機組長及廠商等共10來人均在場。
試飛頻摔機 恐有缺陷
該名人士並稱,第一次測試時間是在去年10月,試飛地點在嘉義布袋外海,前後試飛時間約2個禮拜,每次試飛一架,預定飛行距離設在12公里,希望藉此修正操控或傳輸等問題,不料,該次試飛共掉了6架。
由於無人機頻頻墜海驚動當地漁民,為避免引起注意,去年12月間,中科院將試飛地點改到隱密的屏東九鵬基地,設定飛行距離延長至15公里,最後仍掉了一架。今年2、3月間,中科院再將試飛地點改至空軍台東太麻里簡易機場,飛行距離仍設為15公里,最後也掉了一架。
不過,中科院向本刊表示,該院進行多項無人機研發任務,陸軍委託的戰術型無人機案只是其中一案,此案在業者交貨前只掉過一架無人機,地點在嘉義太保地區的甘蔗園,與前述爆料人士所指的試飛地點或次數均不同。
依照中科院說法,除了未經官方認定的試飛掉了8架,官方認證的試飛也曾掉過一架,合起來共掉了9架,顯示該批無人機問題極大,正面臨嚴重困境,一有失誤恐危及國防安全。
不僅試飛狂摔機,本刊還接獲爆料,指中科院採購的這批無人機另有4大問題,包括影像傳輸模糊或延遲、無法作為地面部隊攻擊火力參考,飛行距離太短、不符實戰需求,中科院從標案先扣3.9億元預算、資金流向成謎,以及同意得標廠商改用失標業者團隊的光學儀器,遭質疑評選難道是玩假的?
傳輸常中斷 國防堪憂
首先是中科院面對陸軍要求,該批無人機影像必須以4K傳輸,按理來講,無人機的影像畫質越高、越清晰,越符合實戰需求,不過,以烏俄大戰的戰術型無人機為例,用途僅在近程高空偵查敵軍動態,只要搭配Full HD解析度的1080P像素同步傳送給地面部隊,即可清楚鎖定敵軍,發動火炮殲滅。
但該批無人機規格明訂須以4K傳輸,檔案太大,陸軍要求雙光酬載須提供500小時的測試報告,卻出現無線通訊在10公里外便屢屢中斷、傳送過程延遲、畫面也不夠清晰等狀況,可能是無人機的雲台抖動所致,一旦不能即時提供清晰影像給地面部隊作為射速、射角,或以GPS鎖定敵軍位置,即無法對敵座標進行精準估算,無助於提供作戰訊息,恐讓敵軍輕易搶灘登陸。
此外,飛行距離太短、不符實戰需求,更是令人詬病。一名熟悉軍規無人機的人士向本刊表示,為避免輕易遭擊落,無人機的最佳偵察高度須達1,500公尺,以每秒推升3公尺計算,起飛後約8分鐘才能達到此一高度,加上本案規格訂定飛行時速60公里、滯空時間1小時,扣除來回每秒升高3公尺及偵察時間,作業半徑恐不到10公里。
另一位專家也告訴本刊,無人機滯空關鍵在於電池技術,蓄電能力攸關無人機起飛時的重量,依照陸軍開出的飛行高度與時間規格,國內自製無人機要符合此標準的難度相當高。
採購未同步 引發爭議
由於「國防白皮書」一再強調30公里灘岸防衛需求,中科院提出地面站操控距離為30公里,卻明顯劃錯重點,關鍵應在無人機飛行出海的距離要達30公里,才可拉長地面部隊的反制空間以符合實際作戰需求,偏偏這點在合約中沒有規範。在投標書中也僅含糊用「最大航程60公里以上」帶過,等於原地繞圈圈60公里也可,大有開方便巧門之嫌。
再來則是全案預算7.8億元,中科院卻先扣下3.9億元,僅以3.1億元招標採購100架無人機、雙光酬載與電池,另以7千多萬元招標無線通訊機,至於無人機的飛控電腦地面站則另由中科院研發採購。
由於無人機系統理應包含地面站軟硬體,中科院的這項作法也引來諸多非議。對此,中科院表示,全系統拆開採購的原因在於顧及地面站系統必須加密,由中科院自行研發。雖然看似有理,但光是地面站就花掉陸軍該批無人機總預算的一半,加上未來全系統整合面臨高風險,一旦影像無法回傳或無線通訊出問題,廠商與中科院便可能互踢皮球,對第一線實際操作的官兵而言,無異是一大挑戰。
採用失標品 尚待釐清
此外,一名無人機業者也向本刊表示,如果中科院需要這種等級的無人機及光學酬載,大可向歐美大廠採購,例如美國知名大廠新推出的SKYDIO2商用無人機,僅有700多公克,搭配4K鏡頭,最快時速逼近60公里,單顆電池可飛23分鐘,每組市價1千美元,3.1億元公帑足足可購買1萬組,可讓眾多作戰官兵帶上戰場,卻捨此途而不為,不免啟人疑竇。
該業者並說,中科院本案共採購100架無人機,地面站所需的工業級電腦主機等軟硬體設備,估計5千萬元即綽綽有餘,中科院卻欲斥資近4億元打造,恐成為全球最貴的無人機地面站。
第4個疑點則是全案去年8月中旬決標,經分組試飛評比,由首度拿下軍規無人機製造的自強工程顧問公司得標,擊敗號稱國內第一商用無人機品牌的經緯航太與中強光電團隊。但得標的自強工程,後來竟採用失標的經緯科技協力廠商中強光電的產品交給中科院。
知情人士告訴本刊,經緯的無人機評分獲得較高分數,至於雙光酬載如何評分不得而知,亦即自強公司當初獲選得標,選用的雙光酬載勢必優於經緯的協力廠商中強光電,結果中科院竟同意自強公司提交中強光電產品,當初評選的標準究竟為何?自強公司是否可不提交原投標送評比的雙光酬載?都須相關單位說明清楚。
立委籲暫緩 深入追查
中科院配合《國防產業發展條例》,甫獲2千億元軍購大餅預算,相關單位實有必要嚴格把關,不能草草了事,才能避免弊案發生致影響國防安全。
對於外界的爆料,國防委員會立委蔡適應表示,他在決標前就接到檢舉,為此曾要求軍方及中科院先暫緩此案,俟評估整體戰力需求,增加無人機的滯空時間、延伸作戰半徑並穩定影像傳輸再招標,但中科院仍執意進行。如今標案傳出弊端,蔡直言不意外,也懷疑無人機規格被某家廠商綁定,認為軍方及中科院不該為驗收而驗收,他將深入追查標案進行過程,有必要的話也會親自到場了解驗收狀況。
回應
中科院:一切依合約進行
對於採購的無人機傳出摔機等弊端,中科院表示,前後只掉過1架,強調驗收的過程均有錄影存證。
中科院亦澄清,無人機傳送回地面操作站的影像相當清楚,訊號也無中斷,不論傳送頻寬或死角都已解決,均符合陸軍要求的標準,無爆料人士所稱的畫面模糊不清、晃動或延遲狀況;但礙於軍事機密等因素,無法提供相關影片給本刊參考。
中科院強調,相關需求都由軍方提出,一切依照合約進行。何況該標案公開、公平進行,由10名評審打分數,其中包括4名外部專家。中強光電是國內大廠,雙光酬載能力堅強,自強也評估中強產品可滿足需求,且該批無人機全在國內組裝,絕非拼裝貨也未使用中國零組件,品質絕對沒問題。
自強工程公司:功能均通過驗收
自強工程公司則表示,影像傳輸畫面清晰穩定,均通過中科院驗收,交機過程也沒有掉過無人機;不過,中科院自承在太保甘蔗園掉過1架,雙方說法明顯不同。至於無人機的作業半徑部分,自強工程表示,合約沒有相關規定,僅載明最大航程60公里,因此,無人機升空後即在交機現場不斷繞圈圈飛滿60公里並通過測試,一切均符合招標規定。只是軍方當初採購這批戰術無人機的用意是延伸地面部隊戰線,將無人機視同「你是我的眼」偵查敵軍動態,如果只能在原地打轉,豈不把國防當作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