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8 14:03 臺北時間

精神病患:自殺像證明真的不舒服! 公視探討青少年自殺

mm-logo
娛樂
本週五《公視主題之夜SHOW》播出紀錄片《生死之間EP3》,關懷青少年自殺問題。(公視提供)
本週五《公視主題之夜SHOW》播出紀錄片《生死之間EP3》,關懷青少年自殺問題。(公視提供)
《公視主題之夜SHOW》本週五(7/29)晚間10點播出紀錄片《生死之間EP3》(Between Life and Death EP3),近期公共電視關切青少年自殺議題,繼兒少節目《青春發言人》推出「傷痕底下的秘密-了解青少年自傷自殺」專題後,《公視主題之夜SHOW》也播出由荷蘭公共電視製播的實境節目《生死之間》完整3集。
《生死之間》節目構想源自關懷青年的自殺問題,將為心理疾病所苦、有輕生念頭,與罹患絕症、不久於人世的年輕人,分別配對成三組讓雙方認識,試著看他們從相處中,是否能互相理解或為彼此改變對生死的觀點。
映後論壇邀請到中研院副研究員彭仁郁擔任主持人,和4位來賓與談,包含表演藝術工作者陳群堯、NGO「死嘢」創辦人陳偉霖、《兩種心靈》譯者張復舜,以及精障權益倡議者李昀,透過探討《自殺,到底想殺死什麼?》,揭開難以啟齒的生死議題,深思關懷青少年的自殺問題。
《生死之間EP3》的三對主角,離死亡僅僅一步距離,他們彼此詰問生命的意義,發現「無論生理或心理疾病,折磨與考驗的都是生存意志」。曾照顧癌末母親1年的陳群堯深有同感,他憶起當時照顧母親的心境,坦言照顧者的心理壓力也將自己徹底壓垮。他說,那時沒人知道他與母親經歷怎樣的地獄般場景,當下只覺得不想再體驗,「如果這樣是活著的話,不如死了算了。」
《公視主題之夜SHOW》映後論壇邀精障權益倡議者李昀(左起)、中研院副研究員彭仁郁、NGO「死嘢」創辦人陳偉霖、 表演藝術工作者陳群堯,《兩種心靈》譯者張復舜,共同關懷與探討青少年自殺問題。(公視提供)
躁鬱症患者李昀也有多次求死的生命經驗,她分享曾被精神疾病折磨的感受,描述當下的心理狀態像是「空了」,連想要變好的動力都消失殆盡。李昀形容,「自殺就像是在證明自己真的有不舒服。對於受苦的人而言,死亡是一種救自己、解脫的方式,只是死的是身體」。
患有先天罕見皮膚癌的陳偉霖曾被醫生判斷活不過11歲,他透露在幼時曾因身體苦痛有過自殺念頭。曾致力於死亡教育的他分享輔導有自殺欲望者的經驗,有次為個案設計自殺流程時,意外地協助讓想「跳樓」的人,因習慣事前的持續「跳水」練習,反而忘了原先想自殺的想法。
陳偉霖表示,「死亡有可能是有些人唯一的一道門,但給自己多一個機會,可能會從中碰撞出新的看法」。隨著成長的歷程,他也樂觀地覺得自己患有癌症是比較幸運的,「很謝謝所謂的死亡,當發現原來末日離我們比較近時,可以重新去掌控自己的未來。」
最後針對安樂死能否被作為精神科患者的一個選擇,現場公民投票結果是「否定的為0%」,這讓主持人彭仁郁感到訝異,本身擔任精神科醫師的張復舜也提出看法,他認為,我們永遠都是在做自殺防治,但其實真誠跟同理是最重要的,「談論自殺議題時,當越是禁忌,可能會越想完成它,也許談論之中,反而會釋放一些東西。」
彭仁郁也說,這次的討論隱約有一個共識,「其實自殺想要殺死的是看不到盡頭的苦痛,而不是生命本身」,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也是維護生命尊嚴的歷程,但值得思考的是,「如何不把自己的答案跟自己的欲望強加在其他人身上,尊重每個人不同的選擇是最重要的。」
《公視主題之夜SHOW–生死之間EP3》於7月29日晚間10點在公視頻道首播,週六(7/30)上午7點半重播。錯過第1、2集的觀眾可於「公視+」影音平台回顧。
★鏡週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安心專線:1925(24小時)/生命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3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