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謝欣志表示,兒童節目的可能性非常多元,但在現今商業環境下,唯有標榜唱唱跳跳的節目才有市場,「其他的好像就沒有人要看。」他與製作人陳芝安希望《叫我野孩子》能觸動人心,不是只有娛樂性或有教育功能而已。
謝欣志以某個德國兒童節目為例,製作單位安排一個理髮師,讓孩子坐在一面鏡子前。鏡子的背後放了一台攝影機,事前告訴孩子會把過程錄下來。孩子們坐下來後很快卸下心防,邊理髮邊聊天,還在鏡子前擠眉弄眼。
這些參與者的年齡約10歲,每個人對生命中的難題或苦難侃侃而談,其中有妥瑞氏症患者,有的父親中風了,也有天真無邪的小朋友。歐洲小孩的思考與表達都很清晰,與大人對話無礙,共同探索生命的意義,「那樣做節目也滿有深度的。」
《叫我野孩子》的發想來自於製作人陳芝安的切身經驗,她不希望10歲的外甥沉迷手機,於是帶他接近大自然,結果外甥樂在其中,於是萌生帶孩子去體驗大自然的想法,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實境節目。她與謝欣志憑藉拍攝紀錄片的經驗,與孩子朝夕相處,很快便貼近孩子的內心,如實呈現孩子在事件當下的各種情緒反應。
這樣的節目型態得到很多大人觀眾的反饋,但陳芝安在尋找播映管道的過程四處碰壁,其中最令她震撼的理由是:「你們的節目太優質,不適合我們頻道播出。」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這個節目,她與謝欣志發起募資活動,親自與老師、家長和小朋友互動,觀眾現場看完影片能互相討論、激發思考,亦盼望大人感動之餘化為行動,帶著孩子走向大自然,此計畫獲鳳小岳等多位名人相挺。
《叫我野孩子》校園巡映集資計畫:https://wabay.tw/projects/callmewildchild?locale=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