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調查,台灣現階段的低軌衛星通訊皆是與國外公司買服務,例如去年10月間康芮颱風來襲,當時數位發展部協助各縣市至少配有一具低軌衛星,確保各地通訊不中斷,便是向國外業者買的通訊服務。台灣目前提供的低軌通訊衛星服務,則主要以2023年底、中華電信所引進的英國OneWeb低軌衛星服務為主,但數發部已規畫針對「四星系」業者預先開放頻段申請,除OneWeb,另包括尚未提供服務的Starlink(星鏈)、加拿大的Telesat與亞馬遜Kuiper 等業者。

至於國際合作即是這次向美商CesiumAstro外購通訊酬載的模式。知情官員透露,台灣打造第一顆自主低軌通訊衛星,衛星本體是MIT台灣製,但關鍵的「Ka頻段通訊酬載」則尋求海外廠商合作,並由CesiumAstro得標,原因是須先借鏡國外經驗摸索,同時,第二顆自主低軌通訊衛星的通訊酬載已由台灣自主研製中,預計2028年研製完成。

本刊調查,台灣的第二顆自主低軌通訊衛星將是「全部MIT」,原交由工研院研發,不過,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去年12月19日在立法院委員會備詢時表示,工研院人力滿有限的,希望直接找台灣有能力的廠商組成「晶片台灣隊」,包含衛星通訊的晶片製作,他還說,若用工研院的人力,會是研究案,時程會拖很久,不符合太空計畫的時程,但這不是否定工研院的能力,因工研院本身是研究機構,長期發展還是會借助他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