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太陽能廠,靠著政府的綠電政策,留下了一線生機。過去8年,在前總統蔡英文主導下,制定2025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大舉採購本土製造的太陽能板,並同時達成20GW的太陽能累積安裝量。「政府綠能政策,間接地支持台灣太陽能製造業者,我們是靠著本土市場才存活下來。可惜的是,並未禁止太陽能電廠進口東南亞製造的太陽能板,讓大家的營運依舊很辛苦。」聯合再生董事長洪傳獻一面感謝政府支持,同時點出問題。
洪傳獻領軍的聯合再生能源,是在2017年,由新日光、昱晶與昇陽光電三家整併,才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太陽能製造商。洪傳獻坦承,即便聯合再生的經濟規模已是台灣最大,但成本依舊比對岸高出一截,在外銷拚不過中國,就算擁有龐大產能也無用武之地,「多數機器設備只好當廢鐵出售,轉型做內銷慘澹經營。目前產能利用率也低到僅剩3成。」他感嘆地說。
就在美國以重稅防堵中國太陽能透過東南亞洗產地之後,台廠立刻動了起來,太陽能導電漿廠碩禾隨即宣布收購美國太陽能模組生產設備,並規劃今年6月1日在加州正式啟動生產,建立在美國的第一座太陽能模組製造基地。
碩禾積極揮軍美國設廠,洪傳獻表示,對其他業者的經營策略不予評論,相信各種決策都是出自各業者內部縝密的評估。而聯合再生本身則對於赴美設廠則仍採審慎保守立場。他指出,「川普政策不確定性高,就連關稅要訂多少都還不知道,如果現在就貿然去美國設廠,等於是在賭博,能夠成功當然是最好,如果失敗了怎麼辦?」
此外,對於近期新台幣匯率狂升,可能衝擊台灣出口競爭力。洪傳獻則認為,「如果一直升當然會不利,因為匯率升值,毛利率就會下降。但新台幣匯率升值10%幅度就已經很大了,與柬埔寨被課徵3521%的反傾銷、反補貼稅比較起來,台灣還是更具競爭力。」
幸運的是,在美國全面以重稅圍堵中國,並全面打擊洗產地的太陽能廠後,台灣的太陽能產業終於出現曙光,一旦美台關稅談判能有不錯的成果,沉寂多年的台灣業者,就能再度進軍國際市場,擺脫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