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台灣一度是全球太陽能的製造中心。2000年初,歐洲的德國和西班牙等國為了推動綠電,大力補貼推動太陽能安裝,台灣廠商憑藉半導體和電子製造業的優勢,快速搶占市場,像是當時的台股股王茂迪,還一度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製造商,後起的新日光、昱晶以及益通等業者在熱潮當下,個個都是毛利率超過三成、年賺一個股本的績優生。
「當時需求大到客戶都是手捧著現金來台灣,太陽能市場則是熱到連全世界的大咖都跳進來了!」聯合再生董事長洪傳獻回憶起當時的盛況。「包括台積電、聯電、美國的奇異電器(GE)以及日本的夏普和京瓷都想進來分一杯羹。」
沒想到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改變市場生態,歐美各國案場衰退,讓太陽能設備廠商融資困難,不少設備商開始把生產技術打包賣給中國廠商,再加上中國官方大力補貼進行擴張。「結果就是沒人可與中國競爭,絕大多數業者都陸續倒閉、退出市場,就連賣設備技術的德國廠商都倒閉了。」洪傳獻搖著頭說。
不僅台積電投資的太陽能廠在2015年宣布結束營運,歐洲最大太陽能廠Solarworld也在2017年宣布破產。洪傳獻領軍的聯合再生能源,則是在2017年,由新日光、昱晶與昇陽光電3家整併,才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太陽能製造商。
洪傳獻坦承,即便聯合再生的經濟規模已是台灣最大,但成本依舊比對岸高出一截,在外銷拚不過中國,就算擁有龐大產能也無用武之地,「多數機器設備只好當廢鐵出售,轉型做內銷慘澹經營。目前產能利用率也低到僅剩3成。」他感嘆地說。
令人訝異的是,中國的補貼戰略,不但逼退了其他國家的太陽能廠,盲目擴張也導致產能嚴重過剩,就連中國業者也開始陷入虧損窘境,以2024年為例,中國前五大太陽能企業,竟有4家虧損。「關鍵就在於,美國去年開始對中國太陽能廠課徵近50%的關稅,讓中國業者營運也陷入困境。」洪傳獻搖著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