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半導體一樣,美國本應用政策主導產業發展,因為原本的全球供應鏈已變成中國供應鏈,想要破解,只有政策主導才能改變。」聯合再生董事長洪傳獻說,「一個國家不能沒有製造業,但2000年中國藉著WTO進入全球市場以後,靠著官方補貼政策,把其他國家製造業都搞死,就連美國也不例外,川普的策略就是從關稅動手。」
洪傳獻也舉過去歐盟曾經用關稅對付中國傾銷太陽能板為例,但是中國立刻提高對歐盟紅酒關稅,歐盟受不了報復只能撤回關稅,結果讓歐洲的太陽能製造商紛紛破產。「現在只剩美國可以撐住中國報復,這對台灣正是不錯的機會,如果美國對台灣課徵10%的關稅,台灣的全部產能就會馬上被訂光。」洪傳獻樂觀地說。
美國戰略性圍堵中國太陽能,給了台灣業者恢復元氣的機會。洪傳獻表示,美國先前就已經對中國陸續課徵反傾銷稅、反補貼稅,再加上301條款和201條款的關稅,已經非常高,中國太陽能產品根本無法進入美國市場。「就是直接去美國行不通,中國廠商才到東南亞設廠洗產地,輾轉進入美國市場。」洪傳獻說。「就算中美近日互讓關稅,也不影響美國圍堵中國太陽能的戰略目標。」
「因為美國對東南亞4國課的稅,遠大於在台灣製造的成本,市場會重新洗牌,東南亞太陽能廠可能掀起一波倒閉潮,以美國太陽能市場一年需要50GW的規模來看,未來將會依賴台灣的太陽能廠,因為東南亞和中國廠商沒辦法再供應美國市場。」洪傳獻對本刊分析。
洪傳獻直言,川普把中國關稅提高到到145%,讓美國供應鏈也斷掉了,連Walmart的貨架上都空掉了,反而傷到自己,所以才會把關稅降下來。「川普想用關稅去中國化,未來會更依賴台灣供應鏈,我認為台灣的關稅應會比原先估計的20%還要低,這樣才能達到代替中國太陽能的目的。美國對東南亞四國課徵反傾銷和反補貼重稅,稅率遠超過台灣生產成本,讓台灣業者重新取得出口美國市場的機會。」
在這次美國出手之前,東南亞生產太陽能產品的成本相對低,讓台商幾乎無法競爭。「過去幾年,美國市場幾乎都由來自這4個國家的太陽能業者供應,但講穿了,背後其實都是中國廠商。」洪傳獻坦言。「美國課徵重稅,柬埔寨的稅率甚至高達3521%,讓這些洗產地的中國廠商沒法再進入美國市場。台灣生產成本雖比東南亞4國高約20%,但現在形勢逆轉,台廠的產品將變得很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