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臺灣艾菲爾鐵橋》片長24分鐘,以英、法雙語版本製作,採訪太魯閣國家公園導覽員林茂耀、公路局前副總工程司劉世桐、《天命行腳:中橫半世紀》作者李瑞宗教授,更遠赴法國訪談艾菲爾後裔協會副會長薩文.耶特曼–艾菲爾(Savin Yeatman-Eiffel)、法國建築科學院前院長伯特蘭.勒莫萬(Bertrand Lemoine)等多位專業人士,爬梳鐵橋的前世今生。

法籍導演羅居明(Julian Troussel)表示,這部紀錄片源起於2021年,當時他開著露營車到太魯閣遊玩,意外發現標示著法文和艾菲爾鐵塔圖形的鐵橋銘牌,開啟他追索這段歷史的旅程。最初他詢問法國和台灣朋友,無人知曉此事,連巴黎鐵塔建造者古斯塔夫.艾菲爾(Gustave Eiffel)的曾孫耶特曼–艾菲爾都未曾聽聞,於是他為現存的關興、慈雲、慈航、清泉四座橋進行拍攝,並在新冠疫情和403花蓮大地震後,於2025年重啟拍攝計畫。
這些鐵橋和台灣的緣份始於1954年,當時法國艾菲爾舊廠公司(Anciens Établissements Eiffel)原規劃將建材送往法國殖民地越南建造鐵路橋。但因奠邊府戰役爆發,最終它們經泰國轉運,由美國作為援台物資接手,運抵台灣。抵台後因說明文件佚失,公路局工程師自行透過詳細測量每個零件、建檔,再憑經驗於中橫施工組裝,目前仍有4座橋持續服務用路人及遊客。

艾菲爾舊廠公司的原始創辦者為大名鼎鼎的古斯塔夫.艾菲爾,他是土木工程師,也是空氣動力學、氣象學和無線電研究者,畢生在全球五大洲30多個國家,留下超過500件作品,最為人所知的是巴黎艾菲爾鐵塔與紐約自由女神像。艾菲爾的商業開發能力使其營造業務遍及世界各地,其一生橫跨19到20世紀,見證工業革命對世界帶來的劇烈變化。他在歷次工程中開發出能快速生產及組裝的鋼構橋梁,這批被送來台灣的鐵橋,其由鉚釘連接桁架的工法與艾菲爾鐵塔相近,是當代工程智慧的見證者。
《被遺忘的臺灣艾菲爾鐵橋》從籌備到完成經歷疫情、天災,及受訪者身處台、法兩國的挑戰。403地震後導演羅居明重返太魯閣,對滿目瘡痍的景象感到震撼,但慶幸4座艾菲爾鐵橋依然穩固挺立。導演表示,「我希望透過這部紀錄片,讓更多人了解中橫公路的前身、台灣戰後歷史,以及整個東亞局勢的背景,還有這些橋梁是多麼不容易才能來到台灣深山並保存至今。」他說,連熟悉艾菲爾生平的法國建築史學者勒莫萬得知這些橋的存在後都非常驚喜,直言「好像挖到金礦一樣」。
《被遺忘的臺灣艾菲爾鐵橋》將於法國國慶日當天7月14日晚間8點15分於TaiwanPlus電視頻道、TaiwanPlus官網與TaiwanPlus Docs YouTube頻道同步首播上架。交通部公路局將於7月11日在台灣公路博物館舉辦紀錄片首映會,同時於7月11日至18日每天上午9點至下午4點在場館內設有《被遺忘的臺灣艾菲爾鐵橋》文獻展,詳情請見活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