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11:38 臺北時間

名嘴反罷淪樣本2/中共話術滲透戰曝光 官媒狂洗「大罷免不正當」套路

mm-logo
時事
「大罷免」行動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然而檯面下,一場有系統、跨平台的話語滲透戰早已展開。(鏡報鄒保祥攝)
「大罷免」行動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然而檯面下,一場有系統、跨平台的話語滲透戰早已展開。(鏡報鄒保祥攝)
「大罷免」行動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然而檯面下,一場有系統、跨平台的話語滲透戰早已展開。根據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針對2025年上半年的調查報告揭露,中共透過官媒與附隨平台,針對台灣「大罷免」議題進行一系列話語操控,試圖透過重複性敘事框架,影響台灣輿論與民主動能。
報告指出,這些敘事策略不只是「觀點」,而是以標準化語言、重複包裝、跨平台複製的資訊操弄操作,內容主軸集中於否定大罷免的正當性與可行性,例如:「大罷免沒有法律基礎」「大罷免是政治鬧劇」「多數台灣人根本不支持大罷免」。
中媒反複運用主題話術,根據IORG分析,中共媒體生產的「大罷免」敘事可歸納為五大類型,涵蓋對罷免行動的法律質疑、政治動機汙名化、社會基礎否定、群眾動員攻擊、與輿論反撲渲染等。其中以中國官媒(央視、新華網、人民日報)、社群影音平台(抖音、小紅書)、以及附隨政治頻道(如觀察者網、環球網)為主要散布來源。
以下為常見敘事分類與其代表性內容與出處表格整理:
20250711inv003
IORG比對逾1,600筆華語文本與影音逐字稿後發現,這些敘事不僅內容雷同、語氣接近,且常以新聞報導包裝評論語言,將立場鮮明的觀點混入「客觀報導」的框架中,企圖混淆閱聽眾對資訊來源與真實性的判斷。
報告指出,中共官媒使用三層次話語操控技術來進行敘事建構:
  • 選擇性引用:引用特定台灣名嘴(如郭正亮、朱學恒)言論,避開具挑戰性的批評聲音。
  • 情緒渲染包裝:搭配強烈感官語言與負面情緒字詞,如「鬧劇」「亂象」「少數激進分子」。
  • 冷讀話術嵌入:以提問或疑問句方式輸出立場,如「這樣的罷免,真的有必要嗎?」
這些內容透過算法推薦與影音包裝方式,不僅在中國內部大量循環,更藉由簡中短影音平台輸出至YouTube、TikTok等境外平台,滲透華語社群。
20250711inv003
中共利用4 項操弄弱點、說明、說服效果。(翻攝自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一名熟悉中國宣傳系統的資深媒體觀察者指出,中共對「大罷免」的敘事輸出並非出於熱點關注,而是屬於政治部署的一環。他指出:「他們不是在評論,而是在寫劇本。每一則報導的話語設計、每一段影片的鋪排,都是一場話語主權的攻防戰。」
報告總結認為,這類訊息操作將台灣民主社會內部的討論與爭議,再包裝為「自毀形象」輸出至國際場域,達成削弱台灣政治正當性、強化「民主混亂」印象的統戰目標。
更新時間|2025.07.11 14:57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9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