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郭正亮被點名次數最多,成為中共官方媒體,尤其是抖音帳號體系中,2025上半年討論「大罷免」時最常出現的台灣政論人物之一。IORG指出,郭正亮不僅是2024年中國抖音平台上第3高使用率的台灣評論者,2025年上半年更進一步成為中共敘事的「主力代理人」。
在中共官方及親中平台的報導與影片中,頻繁出現的台灣名嘴多半持反對大罷免或模糊不表態的立場。根據IORG研究,在上半年被中共官媒引用最多的前10名政論人物中,僅有企業家曹興誠明確表態支持大罷免行動。其餘如郭正亮、賴岳謙、朱學恒等人,高調透過各類平台質疑大罷免的正當性。
榜單上排名第5名的「館長」陳之漢,則是唯一出身自網紅界的政治評論者。他雖未如傳統名嘴般頻上政論節目,卻因高頻直播評論時事、擁有龐大青年粉絲群而被中共媒體視為「具滲透價值的輿論節點」。館長影片片段在抖音及微信流傳甚廣,甚至被中國小紅書帳號剪輯改寫成「台灣輿論反撲」的印象操作。
IORG指出,中共官媒所引用的台灣人物名單,不單反映輿論關注,更揭示其「話語策略」,也就是選用具知名度又立場有利的台灣人士,引導受眾從「台灣人自己都反對」的邏輯中自我說服。例如郭正亮多次質疑罷免案的合法性與政治動機,被剪輯、引用後放上抖音及微博帳號,標題經常使用如「前立委揭露綠營內鬥」、「台灣人也反對罷免」等說法,強化敘事滲透。
「這是一種選人不選事的資訊操弄方式。」一位長期觀察中國傳播策略的匿名學者分析指出,中共操作的邏輯不是單純傳播事實,而是透過特定意見領袖來達成輿論催眠效果,達成「從台灣人嘴裡說出北京想說的話」的戰略目的。
在這場無煙的輿論戰中,台灣的政論名嘴正無形中成為中共輿論滲透的棋子。一方面享受來自北京的「關注流量」,另一方面卻也讓自身立場被包裝為統戰敘事的一部分。IORG強調,名嘴影響力遠不只限於節目發言,更牽動群眾認知的界線,而當這些界線逐漸被北京染色,輿論的自主性也正悄然被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