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日各國媒體共同關注的華為為例,儘管這家公司一直被認為是為數不多在研發投入上能和國際科技巨頭相媲美,甚至在技術和專利等方面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國企業,但是,今年以來,來自美國的壓力正給這家公司在全球鋪開的創新網路增添不確定性。
今年4月,華為提出創新2.0,並宣布成立華為戰略研究院,以統籌創新2.0的落地。
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近日接受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獨家專訪。採訪期間,他明確表示,華為會持續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與合作夥伴一起繼續奮力前行。「科學沒有邊界,」他說,「從本質上講,它需要全球合作。同樣,它必須是開放的。」
未來幾年內,中國高科技企業如何在多變的國際局勢下進行全球創新布局,華為戰略研究院將是一個值得觀察的重要範本。
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布了2019年「50家聰明的公司」(TR50)榜單,華為因其推出全球首款全頻段5G晶片Balong 5000入圍其中。在當天的頒獎典禮上,徐文偉發表了題為《創新領航,推動世界進步》的演講,詳細闡釋了這樣的技術突破背後華為的創新觀念和實踐。
他指出,相比於側重以基於工程和技術創新的創新1.0,創新2.0將致力於基礎理論的突破和基礎技術的發明。未來5到10年,華為每年會給世界各地的大學和實驗室投入3億美元。比如它將投資Healthcare、光計算、DNA存儲等領域。
以下為徐文偉演講全文(經過基於原意的刪改):
創新一直以來都是華為的DNA。華為的創新不僅是技術創新,也有管理的創新、解決方案的創新。今天,我將分享華為在創新上的理念、方法,以及最新的進展和實踐,同時也會分享從現在開始面向未來,華為會關注什麼樣的創新以及計畫舉措。
現在5G行業發展非常迅速,但是引領技術的還是70年前的香農定理,5G以後有沒有6G,未來怎麼發展?
摩爾定律在工程上遇到了瓶頸,華為公司也遇到了發展方向的瓶頸,即前面已經沒有引路者。面向未來,華為感到迷茫,處於迷航中。下一步,華為將如何突破這些瓶頸?肯定是要創新。
為什麼需要創新2.0?
華為以前的創新是1-N的創新,定義為創新的1.0。首先是1到N——在現有理論、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工程創新、技術創新、基於客戶需求的解決方案創新——取得了快速增長。通過創新1.0,華為去年收入1085億美元。
未來,理論已經達到極限了,工程也接近極限,下一步怎麼發展?必須是理論的突破以及基礎技術的發明。創新和發明是完全不一樣的。創新是1-N改進,發明是0-1。現在通信行業中包括華為公司必須做一些從0-1的研究,也就是基礎理論的突破和基礎技術的發明。
華為公司過去成功的核心是創新1.0,是基於客戶需求的工程創新、技術創新和解決方案創新。比如當下熱門的5G,今年是5G的元年。在這之前業界的做法是3G來了建一遍,4G再建一遍,每一代必須得重新投資一遍,但是對運營商來說投資太大。所以我們在2005年做了一個技術上的嘗試,把2G和3G合一,以後加上4G,現在加上5G。一個設備可以支援所有的移動技術,運營商不用重複建設,也不用找很多地方建基站,大大節約了建設成本和維護成本,而華為通過這個SingleRan方案引領了行業的發展,這個解決方案就是基於客戶需求的解決方案的創新。
再比如,華為的手機做得不錯,包括推出全球首個雙攝像頭手機、實現全球首次將人工智慧嵌入到手機,同時今年也發布了折疊式手機。這些產品背後的核心技術是什麼?
首先是數學演算法。剛才說的2G、3G、4G、5G合一,假如沒有數學的話,互相之間的技術問題解決不了。
第二是晶片。假如自己沒有晶片,買商用晶片支撐,可能會出現一個是買不到,二是即使買到也很貴,三是等能買到晶片的時候已經是落後的了,所以華為必須做晶片。早在1991年,華為就設計了第一片ASIC晶片並成立了器件室,後來逐步發展成了海思,大家看到的華為海思晶片這麼強大,來自於華為公司剛剛成立就開始做晶片的技術積累。
第三是材料科學。研發及生產設備需要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例如沿海、高山,甚至汙染很嚴重的地方,如果材料技術達不到要求,通信設備會生銹、腐蝕。通過近30年的積澱,材料的抗腐蝕研究,讓華為產品能夠適應各種環境。
第四,散熱也是一個核心技術。晶片的工作溫度是非常高的,同時室外的基站不同時間也會經歷不同的溫度,有可能是30度、40度、50度,也有可能是很低的溫度,不可能給每個基站都安裝風扇,這靠的就是核心散熱技術。散熱技術包括石墨烯的研究,讓電池散熱效率大幅提升,以及無風扇的散熱設計,讓基站的體積降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