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銘福第二代的陳俊銘向本刊表示,1976年成立的銘福集團,是全台最大的廢車處理回收廠,透過轉投資掌握全台不同領域的回收事業,包括鉛蓄電池為主的金聯成(準備申請上櫃)、冰箱電視家電為主的大南方、生活資源回收的聯福,集團年營收規模上看百億。
陳俊銘說,十多年前看到鋰電池在手機、筆電即將進入退役潮,便於2016年成立名仁資源科技,兩年後取得台灣第一張鋰電池回收處理執照,看好電動車趨勢成形,決定再往提煉貴金屬挖掘黑金。
當被問及可能面對的競爭,陳俊銘老神在在地說,車用鋰電池降階利用到真正退役仍需8到10年,名仁還有充分時間找出最好的處理方法,集團本身有廢棄汽機車回收多年經驗及穩定客源,這些都是未來發展電池回收萃取業務的優勢。
陳俊銘透露,光陽、Gogoro等電動機車業者,曾主動接觸了解潛在合作的機會,而今年初,台泥旗下三元能源科技在高雄打造的超級電池廠,正好也在名仁本廠所在的小港區,因地緣關係,雙方人員曾見面互動,摸索彼此的交集。
對此,台泥集團向本刊指出,能元科技與三元能源科技對於高階鋰電池的二次應用及回收都有規劃且進行中,但尚未與國內廠商在電池回收展開合作。
雖與台泥的合作案未定,陳俊銘仍充滿信心,他向本刊透露,名仁在澳洲政府邀請下,今年10月可望與澳洲當地的廠商簽署合作意向書,進行回收處理設備的建置,「初期是太陽能板鋰電池回收,車子可能是下一步。」
陳俊銘言下之意,意味著名仁已走出台灣、進軍海外。陳俊銘說,他打算讓名仁與正在申請上櫃的金聯成進行合併,以利後續國際佈局與資金需求,
電池回收引發的新黑金大戰從國外燒到國內,汰役鋰電池已非廢棄物,而是資源物,除美琪瑪、銘福,嗅到商機的台廠還有康普材料、三大未來科技、佳龍等,廠商各自從擅長領域切入;其中,原名延龍再生的三大未來已啟動屏東擴產計畫。
展望未來,廠商呼籲,政府或可放寬電池廢料禁止進口台灣等規定,稀有金屬是戰略物資,廠商致力電池回收100%在地化,但也希望做外國生意,大啖全球鋰電池回收大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