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擔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的簡立峰,對台灣投入AI所累積的資源也相當熟悉,看到台灣積極布局「台版ChatGPT」,以避免中國透過聊天機器人提出偏頗論述,他認為有其必要,但也不須過於擔心。
原因在於—此次ChatGPT的核心技術—Transformer模型,在業內稱之為深度學習的變形金剛,這個模型除了可以大量轉移學習(Transform Learning),還有一個多語言(Multilingual)的特色。
「這種多語言的特色,系統沒有語言分別的,而是把全世界的語言一致視為一種字詞(Token)。」簡立峰深入淺出的說明,ChatGPT透過這種多語言系統,把全世界語言納入,打造的腦袋也是「國際級」。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大語言模型會因為大量使用越來越精準,簡立峰客觀點出,如果中國只是用中文來訓練這套型,不見得能訓練出國際級的專業度,反而不見得對台灣在產業上造成威脅。
但站在國家概念,簡立峰仍贊成台灣得要有自己版本的ChatGPT,「這跟台灣衛星科技的福爾摩沙衛星(福衛)很像,你看全世界滿天都是衛星,為什麼台灣也要一顆?就是因為台灣是小島,世界這麼大,人家的衛星不一定會關心或幫你監測你的土石流從哪裡掉下來,最終還是得要有自己的服務比較安穩。」他表示。
基於此一論點,他贊成台灣該因ChatGPT儲備AI國力,但看到產學研搶在第一時間力拼年底推出,他笑著說這就是外行人不懂了。
簡立峰分析,台灣光在數據收集就沒有充分整合,若現在就把一堆沒篩過的數據推出服務,成效大概不會太好,話畢,直接明瞭又中肯的點醒大家,「時間越晚,才不會與國際大廠距離更遠,對台灣在生成式AI的發展也才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