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棟白色的天雕博物館,靜靜座落在南投九九峰下,牆旁一座高七公尺、看起來抽象的巨大「木頭」直入眼簾。今年七十歲的白滄沂光著腳,穿著一條不知道是沾了顏料還是塵土的西褲,笑咪咪地走出來解說:「這個叫《起舞》,我撿到它的時候這麼小,不到二十公分的樹枝,你看我現在請人用紅銅鑄造,雕刻出來這麼大一個,光找卡車運上來就很難。我等下找它的原件給你們看。」
白滄沂是原木藝術家,他的每件翻模作品,都有一塊原木作為原型,他的大型鑄銅翻模,經常被選用作為地標或公園裡的公共藝術。「原木作品我不捨得賣,47年來只賣過一件,是給英國…」2000年,白滄沂代表台灣出國巡迴展覽,名為《昇華》的原木,被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博物館看上,「當時好像1萬英鎊左右賣給他們。哎呀,藝術是無價的,講錢就俗氣了。台灣的木頭能出國、能被英國博物館永久典藏,才是最重要。」
白滄沂的木藝人生,早從8歲就開始。出生於南投貓羅溪畔、營盤口的他,家境不差,「我家是磚窯廠,那個年代,我們家就天天有熱水可以用。」因為每天要幫忙撿木頭劈柴生火,小時候的白滄沂看到長得好玩的木頭,就偷偷藏到床底下收起來。「我第一件收藏品是一塊長得像大地瓜的枯木。」
白滄沂的藝術之眼無師自通,他也非美術科班出身,以前還是個認真、專業的水電工。「彼時我考上台北理想牌棒棒爐的維修技師。後來調到台中,專門修熱水器。在台中信用合作社認識我太太。」白滄沂笑說,他那時候常常去存錢,「我太太是櫃員,她看我每次都能存1萬元,別人頂多存2、3千元,覺得這個好!」太太懷孕後,二人就返鄉在南投開了一間廚具行。
一次白滄沂去某間木頭工廠修爐具,看到一堆原木紋路像天然山水畫,便花錢買了幾片回去擺在店裡,有客人提議何不請畫家在上面再加二筆,更具藝術感,「我堂兄看到這批以木頭當畫板、畫了潑墨的作品,就花了幾萬元都買走,說要送給客戶。我心想,哇這太好了,可以玩我喜歡的木頭又能賺錢,何樂不為?就一腳踏進藝術界了。」
早期,白滄沂的作品是找到特別的木頭請畫家在原木上作畫,「像嶺南派水墨畫家歐豪年老師就有幫我畫,我等下帶你們去看。」後來,有次他去水墨大師李奇茂家,「他叫我以後都不要帶禮物來,就送他木頭就好。」白滄沂才知道,原來大師也喜歡奇形怪狀的木頭,轉而全力往原木創作發展。
白滄沂說,當時很多人看他花錢收藏這些木頭,都笑他傻,「還有文化局官員說我收的是『奧柴』…」1999年他在新竹辦展覽,慧眼之下的原木之美終於被看見,隔年新聞局便邀他代表台灣出國巡迴展覽,「國外要沒有人看過的展覽,我這剛好就是史無前例。」白滄沂成為頗能代表台灣的藝術家。李遠哲就曾在2002年贈送翻模天雕給曹興誠,以答謝他捐錢整修中研院大樓。「我的好朋友紀政也常買我的作品送給國際友人。」
總是說自己與木頭相依為命的白滄沂,17年前花7千多萬元、耗時3年蓋了天雕博物館,「別人都是先蓋好再買作品,我不一樣,我是已經有了這8千多件作品,為了好好收藏它們,才決定量身打造博物館。有人笑我是瘋子,怎麼一個阿伯在這種偏僻的地方蓋博物館,還免費供人參觀。」白滄沂說,人不可貌相,你們覺得奇怪的阿伯,其實是一個堅持藝術的人,「我54歲才去念大學,學造形藝術,沒人相信我可以畢業。就像你們看不上的木頭,其實都有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