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經營,本來就不完全以碳權作考量,我們(華紙)種林幾十年,當初就不是為了碳權而來,一片森林的價值,也不能只看碳權,有的為了造漿,有的像高經濟樹木,一顆可以賣幾十萬,換成碳權可能才幾千,到底要固碳多,還是要種高經濟樹木的價值多?真的很難用一個價值來代表全部。」陳瑞和語帶激動地點出。
不過,碳匯確實是碳權新型態,塑膠中心企業永續顧問師林苾瑜透過P-Channel上線的碳權課程就提到,自願性碳交易市場的碳權類型,正在從傳統能源管理或設備汰換,慢慢轉成負碳技術與自然碳匯的累積,碳匯指的就是森林的保護、森林的復育。
專家指出,碳匯是減碳方法之一,這也是1997年「京都議定書」取得的授權,不過,碳匯不直接等於碳權,中間還必須經過一道可抵換機制的查驗手續,才能將碳匯轉變為碳權,而在台灣,森林碳匯要轉換成碳權,除了需符合人為經營管理的「人造林」,還必須屬於22歲以下的「年輕森林」。
華紙290萬噸潛在的固碳,是未來減碳與碳交易一大優勢,陳瑞和分析,台灣林地因為只有1,000多公頃,且多是高經濟樹木,未來碳匯主力仍在中(鼎豐廠),不過,公司目前還沒向中國碳權交易所申請相關認證。
儘管華紙短期內沒有碳權交易資格,花蓮廠卻因導入木片以生質能進行發電將有綠電收入,陳瑞和得意地說,花蓮廠是全台木質素生質能發電最大系統,這座廠一半用來造紙,一半生產綠電,至今年3月為止,已取得再生能源發電綠電認證2萬多張,第一批交易將會在6月啟動,未來每一個月都能發出1萬多張綠電憑證,法人估算,以一張綠電憑證1,000度電,每度電2至5台幣計算,每個月因綠電憑證帶來的最高價值上看5,000萬元。
事實上,華紙所屬的母公司永豐餘投控,去年底也新設碳管理事業群,積極推動創能與打造綠電系統,總經理駱秉正也在近期法說公開表示,今年綠電事業不但將有斬獲,也將以永餘智能、永豐能源分別專攻智慧能源與循環經濟,整個來說,集團看待未來的碳權市場與綠電市場,不只是森林這個面向,還有廢棄物利用、創能、虛擬電廠等各種型態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