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離岸風電風場的開發,有大約75%的比例仰賴專案融資的方上進行籌資,正因為如此,融資協議(Financial Close)能否順利完成將影響風場的成功與建置時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第一期選商,出現了一家純本土的離岸風電開發商—台亞風能。台亞風能順利拿下風場開發權,獲配440MW(百萬瓦),在證明台灣本土廠商具有離岸風場開發能力之前,台亞風能必須先闖過專案融資這關。正因為如此,在《鏡週刊》採訪台亞風能總經理劉弟勇的過程中,他花了不少時間與記者說明、解釋、討論專案融資相關的議題。
劉弟勇向本刊表示:「目前檯面上的離岸風電開發商中,除少數1、2家,可以用母公司出來擔保向銀行借款,其他都是走專案融資的方式。事實上,專案融資在國外風場的開發是相當普遍的現象。至於,一個離岸風電風場所需要的資金,開發商大概會拿出3成,剩下的7成資金就要透過專案融資籌措。」
針對台灣離岸風電市場,劉弟勇指出,目前參與台灣離岸風電風場專案融資主要以外國銀行為主,大概占了7成。而回顧過去的經驗,大概有25家外國銀行願意參與台灣離岸風電風場的專案融資,而國內的銀行大概只有8到10家。值得注意的是,普遍來說,公(官)股銀行通常只願意借給有提供擔保的開發商。
或許是政府也注意到公(官)股銀行參與離岸風電專案融資的情況並不踴躍,在前一波內閣改組時,蔡英文總統特別讓曾經在離岸風電產業政策上著墨甚深的前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轉換跑道」,接掌台灣金控董事長大位,希望發揮「金融業挺產業」的功效。對此,劉弟勇認為,沈榮津前副院長到台灣金控擔任董事長後,未來,官股銀行是否會改變作法,值得期待也值得觀察。畢竟,沈榮津是在金控而非銀行,真正有錢的是台灣銀行,能夠發揮多少影響力,仍有待時間觀察!
劉弟勇滿心期待地說,公股銀行目前對於離岸風電開發商的借貸金額其實不高,八大行庫還有很大的空間協助開發商發展。而除了八大公股行庫,還有一個公家機關也是現金滿滿,就是中華郵政,中華郵政有近9兆的資金,這裡面有一半的錢必須回存中央銀行,另外一半則是拿來做投資等它用。過往,這些錢大多拿來買公債,投資報酬率很低,倘若能引導至離岸風電等國家基礎建設,將可創造雙贏或多贏。不過,依據法令這必須政府專案核准,方能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