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這樣的:某大媒體董事長與總編輯拜訪政壇新星,當時還未滿50歲的縣市首長,氣氛融洽如自家人,聊天無所不談,這位市長看著窗外整片的鐵皮屋頂,笑著說:「我們的農地都拿來蓋鐵皮屋,變成工廠;工業用地都拿來蓋房子,變成住宅;而住宅區開滿店面,變成辦公室,都是商業用途。」這位政治明星很坦白地說:「台灣的都市計畫與現實差太遠,應該要徹底改革。」
15年過去了,政治新星已經成為黨政大老,但是農地變工廠、工業地變住宅、住宅用地變商場的問題,不只沒任何有改變,每逢選舉還成為政敵相互攻擊的最佳題材。今年也不例外,國民黨把賴清德父母的礦工工寮無限上綱,擴大成違建弊案;民進黨猛攻侯友宜的學生宿舍,高價收租醜化為剝削學生;柯文哲持分的農地鋪上水泥變成停車場,也被檢舉要求檢調查辦。3名總統候選人都淪為弊案犯人,貽笑國際。
台灣的政治生態鏈很清楚,建商便宜拿地蓋房子,變更地目後蓋成豪宅獲取暴利,再拿現金供養政治人物,政客選後當然得回饋照顧建商利益,許多縣市的議會議員們根本就是建商,炒土地、蓋房子才是本業,只在選舉時才會喊「居住正義」來騙騙選票。其實,高喊居住正義的選民們,自己的住家也都有違建、增建的問題,政治領袖一怕得罪每一票都珍貴的選民,二怕得罪建商,三怕輿論抨擊,只能左閃右躲,做做樣子,撐過投票日之後,一切都回到日常—那個房價高漲、全民都違法使用的日常。
「居住正義」不是台灣獨有的議題,先進國家早就有方案可以借鏡,答案也很清楚。要給年輕人平價的房屋可住,政府就該大量興建歐洲或是新加坡普遍施行的「社會住宅」,政府用低於市價的成本價出租給國民,租戶不能轉租轉售;要打擊高漲的房價,只要央行調高利率,財政部提高地價稅與房屋稅,一定一針見效。但是與建商互為表裡的行政首長與議會議員們,當然不幹這種會損及自身利益的政策,於是選舉時喊喊,目的就是多騙些選票,投票日後就一切恢復回狀。
更糟的是那些所謂優惠購屋的政策,不管是執政黨的青年安心成家、國民黨的1,500萬元免頭期款購屋,都是拿老百姓的稅金來撒錢補貼,誘導薪水3萬、5萬元的年輕人高價買房,背負一生無法償還的房貸,年輕朋友自己要眼睛放亮,同樣一顆章,蓋選票沒啥成本,蓋在銀行貸款合約可是得做一輩子的房奴,千萬不要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