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關稅股災以來,美股一路穩步攀升,投資人對行情態度,從絕望到半信半疑,到現在產生憧憬;這段過程中,施雅棠勇敢追高,加碼強勢科技股,能如此果斷有底氣買在相對高檔原因,就在他有一套完整的資產配置邏輯。
「不要怕追高,就過去經驗來看,個股只要突破前波高點,未來股價通常只會更高。」 6年前施雅棠就已打造出高於薪資的穩定現金流,而離開職場、成為專業投資人後,持續滾大財富,一路買進AI科技股不手軟,檢視今年操作成績,報酬率50%起跳。
「我將資產配置分為3層,第一層是美股大盤型ETF,標的包括:VOO(標普500指數ETF)、QQQ(那斯達克100指數ETF),目的在賺取大盤平均報酬,占比約20%。」他表示,只要行情觸底反彈,就會先買進大盤型ETF;像4月股災市場急跌,便是進場好時機。
資產配置第2層,才是市場共識度高的強勢股,目的在衝刺報酬率,這部分占比約60%。「關稅股災後行情回升,GOOG就成了我的加碼主力。」施雅棠指出,先前市場擔心AI工具將分食搜尋流量,壓抑Google本益比僅20多倍,相較微軟、輝達明顯折價,未來有機會補漲,便從5月中旬一路分批買,如今獲利逾5成。
第3層配置重點,則在穩定現金流;投資標的包括微軟公司債、Google公司債、及TLT(20年期以上美國公債ETF),這部分占比約20%。「目前美債20年ETF殖利率4%,科技相關公司債殖利率3~4%,雖不高但這些AI科技公司債違約風險極低,可當作定存替代,每年享有一定現金流也讓人安心。」
施雅棠強調,目前美股呈現K型走勢,即AI科技相關、與非AI傳產、金融股表現天南地北,並非全面性的好;另外,過去美股與就業數據表現同步,近2年卻有脫鉤情況,即股市走多,新增就業人數反而持續下滑。「總經環境雜音紛呈,雖不用預設高點,但仍需做好資產配置,因應各種變化,僅持有股票單一資產,行情反轉時,操作空間就會受限。」
他建議,投資人可透過股債、ETF等多重資產配置,參與AI科技趨勢。「產品挑選上可留意3重點,分別是股債配置邏輯,基金管理費用及產品布局架構。就長線配置角度,基金費用率相當重要,投資人可多方比較。」
以國內發行的科技相關多重資產基金為例,今年來績效表現居冠的中國信託科技趨勢多重資產基金,投資主軸鎖定生成式AI、互聯網科技產業,前3大標的包括:QQQ(納斯達克100指數ETF)、投資級公司債ETF、輝達;在美國降息預期下,搭配科技固定收益資產,等於同時掌握科技股爆發力,及科技債防禦力,對想在指數高檔參與AI布局的投資人來說,是值得留意的標的。
全球多重資產基金績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