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後,我拿著醫師診斷去醫務部。對方跟我說公司內規是顱內出血或腦震盪的公傷,只能休2週,所以我的公傷休息時間已經結束了。」C小姐當下表示,願意放棄公傷,以病假方式在家休養,但公司「建議她請公傷」。於是,她被迫復工,每天從台北通勤到桃園。「我每天都會吐2次,一次是到公司時,一次是回家時。吐到最後,我的牙齒都被胃酸腐蝕到有點壞掉。」
經歷2個月每天吐的日子,腦出血吸收完,她發現脊柱也受傷,必須戴護頸上班。諷刺的是,她反而因此不用完全復工。「公司的人說,我這樣服儀不整,不能上飛機,所以我又在辦公室坐了2個月。」
更令她無言的,是她發現自己4月有幾天沒被報到公傷。C小姐詢問華航職安部,對方表示因為結案了,要去勞保局申訴,才能把假「還」給她。「因為他們的行政問題,導致我產生病假,可能讓考績跟年終出現非常可怕的結果。」對方的回答卻是:「你們空服員就是愛計較。」
C小姐拆除護頸後,本想病停,華航卻告知她公傷要結案,不能再用原病因病停。她想說算了,那就再去看醫生開診斷證明,對方卻進一步表示,病停要15天前預告。也就是說,她得先上15天班「才能」病停。
如今她已重回飛行工作,但表示現在每飛一趟都要買飲料請同機組員,「因為我手腳不再俐落了,要麻煩同事照應。」
談到長榮孫姓空服員的不幸,C小姐說:「我覺得自己運氣比她好一點,也壞一點,一個那麼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走了,很可惜。但如果活下來,就會跟我一樣。」本來C小姐願意曝光身分,但後來告訴我們怕被父母認出來,讓他們擔心,所以改用化名,「不瞞你說,那段期間,我曾有一點想不開。」
工會呼籲修法 一線地方機關跟進
X先生與C小姐,都面臨醫務部診斷不透明、權力過大,能一紙推翻外部醫院認定的困境。實務上,空服員也因工作性質,在外站受傷難以認定公傷;即使認定公傷,也可能陷入行政迷宮,求助無門。
同時,還有考績不透明帶來的請假壓力。X先生就表示,他去年考績是甲(最高為優,其次為甲上),但他不知道具體扣分機制,只能「懷疑」是因為公傷。比對長榮和華航考績制度中最曖昧的部分,前者是占50%、名為「個人年度平均考核成績」的「考核」;華航則是相對透明,從舊制45%降至20%的「平日工作表現」。
然而,一旦落入公傷,能順利越過這道坎、重回職場的機會有多大?空服員因為工作性質,犧牲作息、身體,先天上本就較為不利,而在法制上又無相應保障,因而形成免洗筷般的窘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