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08年與塞勒合寫了《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書中探討看似不足為道的微小干預便足以在不剝奪人的選擇自由下,發揮行為誘導的巨大效應。生活中,GPS衛星導航就是一例。其他類似例子還有食品包裝上的熱量標籤、花生成分警語、行事曆的約診提醒,以及所謂的「預設規定」──像是薪水自動扣繳一部份到退休金帳戶裡,除非當事人選擇退出。
有人質疑,推力有著「操控他人」的疑慮,但我的研究結果顯示多數人並不這麼認為,反而非常肯定「輕推」改善他們生活的正面效益。
推力擴及全球
全球許多國家的政府官員都注意到了推力的效益,尤其是最近這幾年。
美國、英國、加拿大、荷蘭,和許多其他國家,都開始運用推力來執行公共政策。具體案例包括:在瓶罐上標示成分;在汽車車殼上註明油耗表現;張貼警語勸阻吸菸,或是提醒駕駛注意路況;自動替民眾加入退休金計畫;以及要求銀行業清楚揭露房貸與信用卡相關費用。世界銀行2015年的報告內容幾乎全都集中在討論對抗貧窮與國家開發方面的行為經濟學工具,「推力」手段尤為重點,做法包括誘導儲蓄的預設規定,以及傳送簡訊提醒民眾按期繳費。
各方日益重視推力的理由很簡單:運用推力,政府可不必耗費大量成本,也不必限制民眾自由,就能達到推展政策之目的,自然對其趨之若鶩。
但各國官方同樣在意的是,民眾怎麼想?一般人會排斥政府「輕推」嗎?
如我在《影響力的道德問題》(The Ethics of Influence)一書中所分析的,我的調查顯示出在許多國家,絕大多數人都認可政府使用「推力」──包括諸多近年許多機構都認真提出過,或者實際施行過的措施。我的訪談結果顯示許多人都贊成食品強制標示熱量、菸盒上印刷有害健康的聳動圖案,也認可政府讓民眾自動加入年金計畫。整體而言,民眾對於改善健康和人身安全的輕推措施都給予認同,也不存在道德上的疑慮。
在歐美兩地,哥本哈根商學院的露西亞萊斯(Lucia Reisch)與我的研究結果顯示各界對推力的接納程度,已經超越了黨派差異。美國的民主黨、共和黨和其他第三勢力都認可推力的效益。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凸顯了多數人都不認為「輕推」有操控的嫌疑,或侵犯了人民的自主性。相對地,強制性的命令或禁令則普遍引發反感,因為這類規定明顯限制了人的自由。
輕推的侷限
但於此同時,多數人也對目的不恰當的推力政策普遍抱持反對態度。例如有利特定宗教或政黨的輕推措施,便會引來極大的反感,甚至獲利的一方也無法贊同。
此一現象讓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推論:若是民眾發覺輕推政策的動機錯誤,將會予以抗拒。這樣的推論並無驚人之處,但其隱藏的意涵,是民眾並不反對現行的輕推做法。推力所及之處,均能發揮預期的效用。
另外,如果輕推政策的效果損及了民眾利益,或是牴觸他們的價值觀,大多數人也都會表示反對。
例如政府推出一項輕推措施,引導民眾把錢捐給他們不喜歡的團體機構,就可能會引發反彈。另一個可能出乎一般人意料的情形,是當政府預設一條規定,自動替人民撥款給慈善機構時,也會引起民眾反感。就這點來看,一般人還是偏好自發性的捐款,而非假他人之手代為行善。相反地,如果是官方替選民自動註冊投票、或是幫民眾加入退休金計畫,民眾就多半毫無異議,其間差異顯然是因為後者對多數人有益無害。
輕推仍有擴大空間
上述原則雖簡單,卻回答了各國多數民眾對於輕推可能會有的道德疑慮(包括歐美)。我們的結論是:輕推政策只要是有利於人民健康和安全福祉的,都是可行的,甚至被視為是德政;但若政策目的不正當,或有損於當事民眾利益和價值,就不會被接受。
當然,光靠民意調查無法平息道德爭議,我們仍須深入探討相關的道德問題。如我在《影響力的道德問題》一書中所寫到的,這類探討涉及了哲學討論,包括人的幸福、人的自主性、和人的尊嚴。
我的看法是,如果我們真的重視人的幸福、自主和尊嚴,那麼輕推政策就是基於道德立場的必然選擇。事實上,我們還應更進一步地運用推力,因為它真的可以拯救生命,包括我們自己的。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原文〈人民贊同政府「輕推」?答案:是的〉刊載於 《The Conversation》 ,作者桑斯汀(Cass Sunstein)為哈佛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