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最前線】4大權威專家診斷 2023年房市關鍵報告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4位專家皆看空2023年房市,在「量縮價跌」格局下,市場將掀起一場殘酷的淘汰賽。左起為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華友聯集團董事長陸炤廷、樂居網創辦人李奕農、永慶房產集團加盟事業處總經理莊志成。
4位專家皆看空2023年房市,在「量縮價跌」格局下,市場將掀起一場殘酷的淘汰賽。左起為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華友聯集團董事長陸炤廷、樂居網創辦人李奕農、永慶房產集團加盟事業處總經理莊志成。
絢爛的3年房市多頭大秀已然告終,房價在2022年上半年飆出歷史新高後,下半年量能熄火,年底《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初審通過,冷清的買氣更是雪上加霜。展望2023年,本刊採訪4位重量級專家,包括商仲、建商、網路平台、房仲龍頭等,皆認為房市將從「百花齊放」進入「個案表現」,尤其2023年起交屋潮湧現,投資客逃命,房市將走入空頭,量大區域價跌15%,殘酷的淘汰賽正式展開。
「台灣房地產是在政策穩定之下才有熱度,用同心圓來看,最大的第1圈是政治,第2圈是政策,第3圈是經濟,第4圈是市場,最小圈是價格。」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指出,《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的每一條規定都在箝制市場,政策利空籠罩,市場交易量一縮,買氣就沒有了。
《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初審過關,政策利空籠罩,房市雪上加霜。
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牽動房市敏感神經,顏炳立直言2023年走空已成形,他用歌曲形容,房市不再是2022年〈雲中月圓〉,取而代之的是〈暗淡的月〉。本刊專訪4位重量級專家,一致表示2023年房市呈現「量縮價跌」格局,並提出四大轉變、一個建議。

轉變一、資金派對告終 交易量縮進入拐點

資金潮、低利率拉抬2022上半年房市驚漲,根據國泰房地產指數調查,第3季全國建案成交價均創新高,北市飆破百萬元,新竹季增2成多、來到每坪50萬元,號稱「新天龍國」的竹北,成交均價高達61.7萬元,台南更漲至每坪33.1萬元,首度超越高雄均價32.5萬元。
孰料這場驚奇之旅在第4季戛然而止。央行利率連4升,低利時代掰了,全球經濟衰退,資金退潮,民眾疲於追價而觀望,迫使市場急速降溫,供給量大的區域已見跌價,華友聯集團董事長陸炤廷便透露:「高雄預售案一週能成交5戶,已經算多了。」他觀察,投資炒作氣氛明顯降溫。
建照量飆新高,四處蓋房子,專家預料2023年交屋潮湧現,賣壓沉重。
另外,由買賣移轉棟數可看出成屋交易量縮,內政部統計2022年全國1至10月移轉棟數,自5月起跌破3萬棟的月均量,逐月跌至10月的2.25萬棟,七都中以新竹、台南、高雄交易棟數衰退14%最多,市況由漲轉跌,進入反轉拐點。
顏炳立形容,目前的市場是英雄不再借膽,「人是英雄,錢是膽,市場狂熱,給了英雄膽,英雄自備膽或借膽進軍房市,但2022下半年膽破了,2023年也不會再有疫情安慰劑,不見報復性反彈。」

轉變二、投資客急下車 價格下修5至10%

從內政部統計月報可見,2022前10月全台建照量較去年同期成長7%,市場推估全年建照核發量將達17.5萬戶,創近28年來新高。
樂居網創辦人李奕農觀察,建照量遠超過前波2014年高點13萬戶的3成之多,供給量相當龐大,預料2023年交屋潮湧現,預售屋完工戶數將逾15萬戶,超額供給明顯,再加上四大皆空:股市空、匯率貶、利率升、政策壓,迫使投資客逃命;他也斷言,在2021年進場的投資客,因位於房價高基期,還有《平均地權條例》換約轉售的限制,會是壓力最大的族群。
資金潮拉抬2022上半年房價驚漲至歷史新高,卻在第4季戛然而止。
「房貸借不到這麼多,交屋就是壓力。」陸炤廷說,投資客持有3戶以上,房貸成數降到4成,就有6成資金壓力,所以在市場上看到即將交屋的案子,很多投資客是用沒有賺錢的價格急著拋售,「交屋要拿出很多錢,他不想抱到交屋嘛!避免踩到死線,一定有短線賣壓。」陸炤廷分析。
利空攪局,硬挺的預售價格也出現動搖,591房屋交易網新建案統計2022第3季七都成交價,台中、台南及高雄三大推案熱區,首度下跌2至5%,交易動能明顯減弱。
「今年持有房地產的屋主都覺得,不管怎樣我就是老虎,深信市況仍火熱,卻落得『虎嘯貓聲』;而買方疲於追價,盼著打下來5%、10%,就能買得舒服,卻等到花兒都謝了。」顏炳立預估2023年第1季買賣雙方仍在拔河,第2季整體價格鬆動,下修5至10%。
建商競推「低首付」方案,吸引自住客進場,以提升買氣。
而預售市場降溫,也連帶影響成屋市場。永慶房產集團加盟事業處總經理莊志成回顧:「2022上半年新竹、高雄的屋主絕不讓價,開價就是成交價,買方竟然也願意追價,一塊錢不殺,下半年快速冷卻、陷入僵局。」
莊志成秀出永慶第4季調查報告,看跌的民眾從第1季的7%、驟升至46%,看漲比例從7成降至29%,「看漲與看跌民眾的比例出現死亡交叉,顯示房市多頭已盡,將進入淘汰賽。」

轉變三、南高積情不再 中南部降溫成重災區

供給量大的區域必會面臨殘酷考驗,尤以台積電南移設廠的台南、高雄二都房市最艱辛。591房屋交易網統計,近1年來,台南市北區的鄭子寮重劃區預售案每坪單價44.2萬元,年漲40.8%,高雄市楠梓區的高大特區每坪均價28.5萬元,楠梓屬於邊陲的蛋白區,短短1年上漲50%之多,漲幅僅次於竹北。
在地建商陸炤廷觀察,科技大廠進駐南高二都,市場有預期心態,想要複製竹科模式賺一波,但也要了解,從設廠到實際營運至少需要2至3年,太過密集的開發,造成缺工缺料非常嚴重,營造成本增加,間接帶動房價上漲,「但是目前高薪的科技業,其實尚未進駐到高雄,房價卻已過度操作。」他憂心忡忡地說。
台積電南移設廠引爆南高2都房市火熱,但因過度炒作,回檔之際面臨考驗。
漲勢大,回檔幅度也大,李奕農直言中南部是重災區,樂居最新統計顯示,近1年來七都的月均成交量下跌57.7%,尤以高雄自1,473件衰退至400多件、成交量跌逾7成最多。
少掉投資買盤,銷售速度也快不了,面對自用市場,南部建商改變策略,以「低首付」吸客。陸炤廷說:「高雄房價1字頭掰了,短短1年漲那麼凶,首購族沒那麼多錢,因此多數同業在訂金、簽約、開工的首期付款方面,由原本的10%調降為5%、6%,減輕自住客負擔,提升買氣。」

轉變四、限貸令緊箍咒 買家縮手豪宅吹冷風

走入悲觀的2023反轉年,超額供給的區域、血統不純正的偽產品,終將打回原形。李奕農認為,房市來到末升段,前波高點走了4年,在2014年轉跌、打底至2019年向上,而這波多頭至2023年來到第3年,他直指暴漲的外圍區域都必須居高思危。
顏炳立觀察,蛋黃區、蛋白區、蛋殼區價格開得很混亂,「市場熱時忘了我是誰,市場冷時回頭看,會嚇出一身冷汗。凡是過河、過橋、過山洞就是蛋白區,蛋白區追上蛋黃價,就像在夜市買愛馬仕,有可能嗎?房市多頭時,有錢就是任性,但現在資金行情已褪去,量縮價難漲,要越過新高很困難。」
顏炳立形容豪宅產品是帶刺的玫瑰,價量買氣皆收斂,只能孤芳自賞。
而豪宅產品則受到「央行限貸令」的緊箍咒,有強者恆強的態勢,非一線區域、非知名品牌建商的高總價住宅產品,2023年備受考驗,「豪宅是帶刺的玫瑰,價量買氣皆收斂,只能孤芳自賞。」顏炳立說。
央行限貸令是指豪宅貸款成數從6成砍至4成,以總價來看,北市7,000萬元、新北6,000萬元、其他縣市4,000萬元就認定是豪宅。然而,中南部豪宅建案每坪單價早已站上70萬元,以豪宅基本坪數80坪計算,總價都超過4,000萬元警戒線,再加上貸款成數限縮至4成,自備款需2,400萬元以上,種種限制使得豪宅買氣吹冷風。
央行貨幣政策緊縮、限貸令如同緊箍咒,箝制市場量縮價跌。圖為央行總裁楊金龍。
「買個豪宅要拿出2、3,000萬元的自備款出來,高資產族群無法靈活操控資金,就會縮手。」莊志成指出,2022年雙北以外的4,000萬元以上豪宅,成交量下跌15%,而為避開央行這條警戒線,建商推案也做出變化,他以新竹為例,以往動輒80坪、上百坪的超級豪宅不再,如今50坪就算豪宅,把總價守在4,000萬元以內。

建議:供給量大選擇多 自住大膽議價85折

衝了3年多頭,狂飆的房價終於歇息,專家皆認為,2023年市場供給量大,產品選擇眾多,正是自住民眾購屋好時機。預售產品可選擇大型建商品牌的案子,陸炤廷說,土建融受限,體質不好的小建商不容易挺過颱風,投資客想的是投報率,自住民眾才是真正住進來,因此選擇有品牌、有信譽的建商較有保障。
民眾也可善用議價技巧,談到好價格,房市轉空之際,供給量大的區域有比價壓力,自住民眾大膽議價有優勢。
市場供給量大,也代表產品選擇多,正是自住民眾購屋好時機。
根據住商不動產統計,2022年第2季的六都成交議價率以高雄市19.3%最大,第2、3名依序是台南市18.2%、台中市15.5%,因去年底負面消息籠罩,已有「漲多回吐」現象,李奕農建議,可先參考實價登錄行情價,漲勢過猛的中南部重劃區,可依照行情打85折議價,其他區域可掌握約10%的議價空間。
另外,可善用平台比價,先從待售物件的刊登來源,了解該物件在哪些管道銷售,再從各管道的開價,評估哪家仲介較合理,最後再運用「實價登錄到門牌」的功能,精準抓出該戶行情價,鞏固議價籌碼,找到適合的房子。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