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手工製 從米下功夫
身為第二代的黃博富和兄姊,從小下課後就到攤子打雜,但爸媽總交代念書才有出路,做油湯太辛苦。「爸爸做米苔目還傷到手部,因為力氣要很大,後期粗重工作由姊姊來接手。」黃博富大學寒暑假就回台東幫忙,儘管心中難免羨慕同學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畢業後,他還是選擇返鄉進入公職,工作之餘也分擔家務,哥哥則是在外地工作。

這家人始終堅持米苔目手工自製,從米開始下功夫。「米的含水量一直在變化,試過才知道黏稠度是不是達到最好狀態,不行就要換一批米。」黃博富不但挑剔米的品質,新進的每一批米還要先試做,不斷在經驗中學習。肉燥和柴魚一脈相承家傳配方,只挑台東溫體豬的後腿肉,文火慢慢逼出香氣,近年隨著健康飲食趨勢,降低肥油比例。柴魚出自台東知名老鋪「山海關」,「這家店是我們安慶街的鄰居,小時候我就看著叔叔在店前烤鰹魚。」他打小見識老店製作柴魚的基本功,燻製好的柴魚從機器一片片削落,瞬間香氣四溢。
這一碗麵也牽起黃博富和老婆廖庭儀的緣分。「她很愛吃我們家的米苔目,爸媽都記得她,因為她不加肉燥很特別。他們心裡常想:『如果她是我們家媳婦該有多好。』」那時候他西漂到台中念大學,而老家在台中的她就讀台東師範學院,「畢業後,我到台北念研究所,他爸爸還跑來問我:『妳會回台東嗎?』」廖庭儀笑談往事,最後2人在朋友聚會中認識,也圓了老人家心願。

黃博富看著爸媽用小攤辛苦撐起一個家,「他們年紀也大了,每次做米苔目要送過來有點吃力,這不是長久之計。」他和老婆開始籌劃街攤轉型,2012年搬到附近的大同路店面,不但找來設計師打造簡約懷舊空間,並量身訂做鍋爐麵檯,引進餐飲管理系統,營業初期卻狀況連連,像是冷氣不冷、爐子燒掉、客人排隊起衝突等,「爸媽蹙眉哽咽地說:『再給你們做幾天,客人就得罪光了。』」正值育嬰假的廖庭儀也跳下來幫忙,後來還辭去教職全心投入,她搖頭嘆道,「頭一個月真的很崩潰。」

兩代人經歷磨合、摸索和調整,營運逐漸走上軌道,本地客帶著外地朋友來捧場,用驕傲口吻介紹「台東也有傳統又創新的小吃」,老頭家在外面聽到有人提起榕樹下,更是馬上開心接話「這是我們家的店!」老字號翻轉庶民小吃刻板印象,生意量也跟著大幅提升。
榕樹下米苔目—小滿雨生
- 地址:台東市浙江路323號
- 電話:0963-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