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的職人精神,他們記在心坎裡。廖庭儀印象深刻說,婆婆連小小魚丸都不妥協,本來跟市場的魚丸攤商採買,後來發現可能混了鯊魚肉、魚腥味太重,索性把台東所有魚丸拿回來試過後,還是不滿意。

看到婆婆苦惱,她靈機一動想起姑姑以前在台中建國市場賣魚丸,專程返鄉學手藝。「我們選用旗魚魚漿,光是進貨成本就遠超過原本的魚丸進價,它的口感和味道非常好,而且不加其他添加物。」她嚴格把關原料,「曾經大家做到手都握不起來,因為(魚漿)太冰了,魚丸做完,手都僵硬了。」直到後來添購設備,吃力的製作過程才稍緩解,手作魚丸傳統延續至今不變。

兄接手本店 弟另起爐灶
做吃食的挑戰接二連三沒少過,由於大同路店面被房東收回,2022年再搬遷至中華路,第一代掌門人黃共獅先驟逝,2023年黃王麗蘭也過世。本店一度短暫歇業,後由長子黃博文接手經營;老員工則跟隨黃博富夫妻另起爐灶,以「榕樹下米苔目—小滿雨生」延續家傳好味,開業時雖沒宣傳,但老客人絡繹上門,吃了一口說出心內話,「這是從小吃到大的味道。」黃博富聽到紅了眼眶,「我也慢慢感受到爸爸媽媽跟客人間的那種情感。」

把細節做好 食材極講究
文青風的空間也耐人尋味,放眼是整面牆的老故事插畫,從路邊小攤進化到大同路店面,一幕幕刻畫著兩代人的生活日常和打拚點滴。雖然店裡與時俱進由機器人跑堂送餐,黃博富仍堅持由專人點餐,「用QR Code點餐很容易也省人力,但我們不希望和客人的關係疏遠了,客人提出需求後可以馬上回應。」

把細節做好的料理態度,在2個世代身上深深紮根,他們和夥伴們用心投入小菜、飲料和商品研發。廖庭儀說:「如果不瞭解它,或是它不是好食材,我們寧可不要放在菜單上。」腴香Q彈的滷豬皮,只取豬背那一塊,鬼頭刀來自成功漁港的在地漁獲,現點現炸。醬料也大多是自製,「辣椒醬把雞心辣椒磨成粉再拌炒,胡麻醬用芝麻、花生,加上葡萄籽油下去打,從食材開始做起。」
老樹新枝的傳承與開創,正如「小滿雨生」所描繪的意境。黃博富有感而發說,小滿是夏天的節氣,穀物飽滿但尚未成熟;雨生則是經過雨水滋潤,逐漸萌芽成長。這一番體悟,讓他懂得先努力把自己準備好,期許生命成熟茁壯。一句話包含了不為人知的汗水與淚水,也是兩代人用青春歲月換來的人生百味。
傳承了老店的味道 台東張小姐

榕樹下米苔目我吃了40多年,我覺得中華路店的口味跟第一代有些差異,反而這家店傳承了老店的味道,對食材的堅持和用心也吃得出來。我通常點湯的米苔目,再備一個小碗放上烏醋、辣椒,然後再拌下去湯頭,風味濃郁好吃。像我妹妹嫁到外地,每次回台東也一定到這裡報到,品嘗記憶中的味道。
榕樹下米苔目—小滿雨生
- 地址:台東市浙江路323號
- 電話:0963-148-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