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3 05:58 臺北時間

【產業前鋒】特斯拉減用碳化矽效應 台廠押寶氮化鎵後勢看好

mm-logo
財經理財
與碳化矽同為第三類半導體的氮化鎵,擁有不少優異的材料特性,讓台廠紛紛押寶投入。
與碳化矽同為第三類半導體的氮化鎵,擁有不少優異的材料特性,讓台廠紛紛押寶投入。
第三類半導體因特斯拉(Tesla)在2018年率先採用碳化矽(SiC)一路被追捧,沒想到今年3月1日,特斯拉竟拋出震撼彈,宣布將大減75%碳化矽用量,打亂業者布局。
就在市場擔憂碳化矽失勢之時,本刊調查,同是第三類半導體的氮化鎵(GaN)材料正趁機竄起,除半導體車用晶片龍頭英飛凌(Infineon)日前重磅宣布併購指標性廠商GaN System,台廠環球晶、台亞半導體等為避免押錯寶,也多方押注碳化矽、氮化鎵等半導體新材料。
「下世代電動車大減75%碳化矽用量(SiC)!」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3月1日在今年度投資者日(Investor Day)說出這句話,頓時讓碳化矽產業掀起一陣恐慌,掌握全球6成碳化矽基板的業者Wolfspeed,股價更因此大跌7%,難道被捧上天的碳化矽,一夕失寵了嗎?
本刊邀訪去年任職Wolfspeed、現轉任氮化鎵垂直整合製造商(IDM)英諾賽科(Innoscience)台灣區高級總監的林哲宇,獲得第一手分析。

碳化矽價高 特斯拉減用

「價格太貴了、成本降不來,今年又漲價了!」林哲宇回憶去年特斯拉與Wolfspeed的一場會議,曾針對碳化矽價格過高抱怨連連。他表示,特斯拉去年就有降低碳化矽用量計畫,沒想到動作如此迅速,今年就變業務執行重點。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中)宣布,將減少七成五碳化矽用量,消息一出,業界議論紛紛。(翻攝YouTube)
林哲宇表示,特斯拉正在鋪陳下一代低價位車款,碳化矽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增加近10%里程續航力,但低價位電動車對加速、續航里程數需求較低,「低價電動車若想增加里程數,換個4860電池(鋰電池型號)也可以達到一樣效果。」
半導體專家補充分析,這其實是特斯拉的兩手策略,一方面對碳化矽供應商施加壓力,希望藉此取得降價空間,二方面則是藉此謀求新的替代方案。至於所謂的替代方案,業界直指是這波缺貨的絕緣閘極雙極性電晶體(IGBT)。
GaN System全球業務發展副總裁莊淵棋強調,公司是目前唯一成功量產車用GaN的業者。
GaN System全球業務發展副總裁莊淵棋分析,特斯拉使用全球近8成的碳化矽,若無法解決產能問題,尋找替代方案是合理的商業策略。譬如特斯拉最大競爭對手比亞迪(BYD)的高規電動車款,採用IGBT搭配碳化矽的設計,日後特斯拉也可能跟進。

英飛凌喊併 推升氮化鎵

車用元件大廠英飛凌日前宣布併購GaN System,在車用功率元件的布局更為完整。(翻攝Infineon Technologies AG臉書)
除IGBT之外,業界更推測原本尚未成氣候的氮化鎵(GaN),有望與碳化矽分庭抗禮,因為IGBT受限先天材料特性,無法做到高頻切換,在各方面表現不如碳化矽或氮化鎵。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3月1日剛宣布減少碳化矽用量,隔天全球車用晶片龍頭英飛凌(Infineon)就宣布併購氮化鎵指標性廠商GaN System,一時之間造就氮化鎵聲勢大漲。
「GaN System早在3個月前就與英飛凌談合作,只是在找適當時機宣布,選擇3月2日單純只是想將其對股市的影響程度降到最小。」莊淵棋向本刊回應說道。
對此,台亞總經理衣冠君則指出,英飛凌過去擁有IGBT很大市占率,後續在2018、2019年相繼收購碳化矽業者Siltectra、Cypress等,一腳跨入碳化矽產業;如今,併購GaN System,讓英飛凌在功率元件的布局更完整。
據了解,GaN System的股東除有TOYOTA、BMW等知名車廠,汽車一階零組件供應商(tier1)Vitesco也有投資。莊淵棋特別強調,「GaN System是目前唯一能成功量產車用GaN的業者。」該公司已與擁有Walmart、美國陸軍等大客戶的電動車新創公司Canoo合作,成功打造皮卡電動車。
TOYOTA與GaN System成功打造全氮化鎵車,實際驗證氮化鎵用於車上的可行性。(翻攝gan-vehicle.jp)
2019年,GaN System在東京車展與名古屋大學、TOYOTA合作,共同開發全氮化鎵汽車(All GaN Car),證實氮化鎵在車用的可行性。莊淵棋自信地說道,若拿氮化鎵與以矽為基礎的車款設計成本相比,整體物料清單(BOM)成本可以減少8%。
至於Tier 1業者,可看到德國汽車系統製造商ZF與以色列氮化鎵業者VisIC合作;義大利汽車零組件製造商Marelli則與GaN元件商Transphorm合作。值得一提的是,看好氮化鎵未來潛力,中美晶也於2021年砸下1,500萬美元入股Transphorm。
氮化鎵在電動車應用成長驚人,根據Yole Group的報告指出,氮化鎵用於電動車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97%,將從2021年的530萬美元,成長至2027年逾3億美元。
看好氮化鎵未來的潛在商機,中美晶超前部署入股Transphorm。圖為中美晶董事長徐秀蘭。

一站式搶市 台亞擁三技

特斯拉大減碳化矽用量攪動第三類半導體一池春水,讓台廠不得不調整投資布局與步伐,前身為光磊的台亞在GaN水漲船高之時,就以「類IDM」策略多元布局第三類半導體,希望以一站購足的服務盡可能滿足各種需求。
衣冠君觀察,電動車需求龐大,但不同的性能要求,可能需要不同的第三類半導體材料,意味著未來產品設計將走混搭模式,廠商必須擁有越多技術資源,才能應付客戶各式各樣的要求。因此,英飛凌即便掌握IGBT、碳化矽等技術能量,也需策略性併購GaN System,藉此擁有更完整的產品組合。
與英飛凌策略相同,台亞也將營運觸角延伸到矽、碳化矽、氮化鎵等不同半導體材料的研發與投資,不僅在去年宣布成立子公司積亞半導體,深耕碳化矽生產製造,今年更斥資90億元大力拓展氮化鎵,搭配既有的矽產線,成為少數同時擁有三種材料技術的功率元件業者。
本身也是材料博士出身的衣冠君表示,台亞過去在光磊時期,就有小量生產矽功率半導體元件的能力,從矽轉到氮化鎵,產線有近9成相同,僅需加上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法(MOCVD)設備即可,而台亞過去在LED時代就累積不少對於MOCVD的經驗與技術,進入門檻相對低。
「目前產品端一定要客製化,所以氮化鎵、碳化矽未來有辦法賺錢的業者一定是IDM大廠,等到市場成熟才會看到代工商機出現。」衣冠君一針見血地點出產業現況。基於此,台亞現在會採取類IDM的策略,將旗下分公司的資源整合在一起,打造客製化、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
台亞總經理衣冠君認為,電動車不同的性能需要不同材料,因此未來汽車設計將走混搭模式。
台亞口中的類IDM的概念是甚麼?衣冠君回應,台亞的類IDM策略是由台亞負責定義規格,雖然請IC設計業者幫忙設計適合的IC,但實際上產品是配合台亞需求。
衣冠君進一步強調,與台亞合作的必定是子公司。他認為,發揮集團之力來整合,方能在成本、客製化的調度上發揮加乘效果。記者追問未來有可能再成立一家IC設計嗎?衣冠君則語帶神祕地說:「應該是。」

可減少耗電 成節能幫手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衣冠君表示,台亞雖然只是一家小公司,卻擁有三種不同半導體材料的功率元件開發能力,讓客戶能一站式購足,可以更容易的混合不同模組設計,提供大、中、小不同電流方案,即便只減少1至2%的功率損耗,對整個地球的節能、經濟價值都會帶來很大貢獻。
具體而言,在氮化鎵產能規劃上,衣冠君指出,現以六吋晶圓為主,傾向生產650伏特高電壓、高功率方案,預計年底前送出工程樣品,優先鎖定工具機、綠能(太陽能逆變器)、LED照明的電源、電競筆電等利基型市場。
此外,衣冠君也透露,該公司正在設置8吋氮化鎵新產線,聚焦傳統快充、資料中心、電動車、無人機市場,目標是明年底出貨量達3,000片。據他觀察,資料中心大多建於荒郊野外,裡面許多基地台、伺服器設計都需要大電源,而氮化鎵的材料特性,能減少耗電,即便只是省下幾%,在耗能上都有明顯幫助。
全球首家生產8吋氮化鎵的IDM業者英諾賽科,近期也開始推動代工服務,並與多家台廠合作。(翻攝innoscience twitter)
衣冠君表示,台亞初期仍以生產製造為主,並同步尋找策略合作夥伴,不排除採自有或併購方式進行,來找到業界對氮化鎵設計有經驗的人才。
就出海口方面來看,台亞最大的股東日亞化(Nichia),是全球車用LED的龍頭廠商,客戶涵蓋中國、歐洲等全球知名車廠,意味著台亞目前雖然在車用功率元件市場屬於後進者,但極具發展潛力。

晶圓廠投入 占競爭優勢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首家生產8吋氮化鎵的IDM業者英諾賽科,除了本身自產業務之外,近期也開始推動代工服務,希望加速氮化鎵生態系發展。林哲宇透露,現今台灣已有多家IC設計業者與他們洽談當中,像是茂達、聯詠、偉詮電等,都正默默鴨子划水搶進市場。
整體而言,莊淵棋認為,台灣在氮化鎵領域最大機會在代工製造上。台積電、聯電、力積電、世界先進等,早已陸續讓旗下的8吋晶圓廠投入發展氮化鎵製程,其中尤以台積電發展較早,專有技術(Know-how)累積較多。樂觀看待,在8吋製程技術成熟、機台設備完全折舊的基礎下,台灣晶圓代工廠在矽基氮化鎵(GaN on Si)製程上,可望擁有3至5年的競爭優勢。
氮化鎵材料特性能有效減少資料中心耗電量,後續可望大量使用於該領域。(翻攝google官網)
「氮化鎵發展仍在初期萌芽的階段。」衣冠君不諱言地說道,依照調研機構分析,氮化鎵目前在汽車市場僅有10至20%滲透率,甚至更少。即便如此,衣冠君也強調,未來所有東西都會用到電,30年後回頭看今天,氮化鎵才正鳴槍起跑、蓄勢待發而已,後市可期。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